正文 第五章 周昌不辱使命 (第1/2页)
周昌是沛人,他和堂兄周苛都在秦时担任泗水士卒。刘邦在沛县起兵的时候,打败了泗水郡的郡守、郡监,二兄弟以后就追随刘邦。
公元前203年,楚军在荥阳把刘邦团团围住,情况紧急,刘邦悄悄逃跑出围,命令周苛留守荥阳城。楚军围荥阳,周苛以“反国之臣,难与共守”为由杀了魏豹。楚军攻破荥阳,想任命他为将领,周苛痛斥道:“你们这些人应该赶快投降汉王,不然的话,很快就要做俘虏了!”项羽听罢大怒,立刻就烹杀了周苛。于是,刘邦拜周昌为御史大夫。周昌经常跟随汉王,并且多次击败项羽军。因此,在高祖六年(前201)时,周昌和萧何、曹参一起受封,周昌被封为汾阴侯,周苛的儿子周成因父亲为国捐躯的原因,也被封为高景侯。
周昌为人坚忍刚强,敢于直言不讳,连萧何、曹参等人对他都非常敬畏。周昌有一次在刘邦休息时进宫奏事,刘邦正在和戚夫人拥抱、亲热。周昌见此情景调头便跑。刘邦急忙追上去,骑在周昌的脖子上问道:“汝既来复去,想是不愿与朕讲话,究竟看朕为何等君主呢?”周昌嘴唇乱动片刻,挺直脖子说道:“陛下好似桀纣哩!”刘邦听了虽然大笑,但由此更加敬畏周昌。
等到刘邦想废掉太子,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为太子时,群巨统皆惊骇,黑压压地跪倒一地,同声力争,无非是说立嫡以长,古今通例;且东宫册立有年,并无过失,如何无端废立,请陛下慎重云云。高祖不肯遽从,顾令词臣草诏!蓦听得一声大呼:“不可!不……不可!”
高祖瞧着,乃是口吃的周昌,便问道:“汝只说不可两字,究竟是何道理?”
因为周昌本来就有口吃的毛病,再加上是在非常气愤的时候,也就口吃得更加厉害了,周昌越是惶急,越觉说不出口,面上忽青忽紫,好一歇才挣出数语道:“臣口不能言,但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高祖看周昌如此情形,忍不住大笑起来;就是满朝大臣,听他说出两个期期,也都暗笑不已。究竟期期二字何解,周昌自己也说不清楚。本来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被周昌口吃弄得不了了之。
高祖欢笑过后,退朝罢议。群臣都起身退归,昌亦趋出。殿外遇着宫监,说是奉皇后命,延入东厢,昌不得不随他同去。既至东厢门内,见吕后已经立候,正要上前行礼,不料吕后突然跪下。周昌手忙脚乱,慌忙屈膝俯伏。但听吕后娇声说道:“周君请起,感君保全太子,所以敬谢。”周昌不卑不亢言道:“我为高祖江山考虑,并非谄媚皇后太子!”吕后听他这样说,心里对他越发敬重!
看官阅此,应知吕后日日关心,早在殿厢伺着,窃听朝廷会议。因闻周昌力争,才得罢议,不由的感激非常,虽然五体投地,也是甘心了。
惟高祖退朝以后,戚姬大失所望,免不得又来絮聒。高祖道:“朝臣无一赞成,就使改立,如意也不能安。我劝你还是从长计议。”
戚姬泣语道:“妾并非定欲废长立幼,但妾母子的性命,悬诸皇后手中,总望陛下曲为保全!”
高祖道:“我自当慢慢设法,决不使汝母子吃亏。”
戚姬无奈,只好收泪,耐心等待,高祖沉吟数日,未得良谋。每当愁闷无聊,惟与戚姬相对悲歌,唏嘘欲绝。
有一天,刘邦独自心中不乐,慷慨悲歌,满朝文武不知道皇帝为什么会这样。当时有一个名叫赵尧的人,年纪轻轻,他的官职是掌管符玺的御史。赵尧上前问道:“陛下闷闷不乐的原因,莫非是担心在您万岁之后戚夫人和赵王不能保全吗?”刘邦说:“对。我私下里非常担心这些,但是却拿不出什么办法来。”赵尧说:“您最好为赵王派去一个地位高贵而又坚强有力的相国,这个人还得是吕后、太子和群臣平素都敬畏的人才行。”刘邦说道:“你说得对,但是满朝群臣谁能担此重任呢?”赵尧说道:“御史大夫周昌,这个人坚强耿直;况且从吕后、太子到满朝文武,人人对他都很敬畏。因此,只有他才能够担此重任。”
于是刘邦召见周昌,对他说:“我想一定得麻烦您,无论如何也要为我去辅佐赵王,您去担任他的相国吧。”周昌哭着回答:“我从一开始就跟随陛下,您为什么单单要在半路上把我扔给赵王呢?刘邦说:“我非常了解您的品格,虽然这是降职,但是我实在为赵王担心。再三考虑,除了您之外,其他人谁也不行!您就为我委屈一遭吧!”皇上这么信任,周昌自然无法拒绝。于是被调任赵国相国。周昌虽然不同意刘邦改立如意为太子,但是不等于说他不喜欢赵王。他知道刘如意年幼,戚夫人善良,母子俩根本震不住文臣武将!为汉室江山考虑,他选择吕氏母子!这才是真正的忠臣!如果为自己的荣华富贵选择站队,那是投机取巧,是小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