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安河桥老师(二) (第2/2页)
看着陈秋铭眼中依然存在的疑惑,特别是对自己为何离开教学岗位来到图书馆的好奇,安河桥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他放下茶杯,目光变得深远而坦诚,缓缓说道:“陈老师,您一定也很好奇我的故事,想知道我为什么会从法律系的讲台,来到这图书馆的书山册海之中,对吧?”
陈秋铭诚实地点头:“确实有些好奇。如果安老师愿意告知,晚辈洗耳恭听。”
安河桥看着陈秋铭,眼神中流露出一种信任和认可:“我知道您是个可靠的人,甚至……从您做的事来看,您和我一样,骨子里可能都带着点理想主义者的执拗。所以,我愿意说出来。”
他递给陈秋铭一瓶印着龙城大学图书馆标志的小瓶矿泉水。陈秋铭接过,道了声谢。
安河桥靠在椅背上,目光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多年前:“那是很多年以前了。我曾经在法律系,担任法学专业课教师,也做过班主任。那时候,我也和您一样,年轻,充满激情和战斗力,眼睛里揉不得沙子,看到系里一些我认为不合理、不公平的事情,就总想着要去挑战,去改变,浑身是刺,什么都不服。”
他的语气带着一丝自嘲的笑意:“我努力想要改变自己眼前所看到的一切,想要去挑战当时的权威。注意,是当时法律系的大主任,不是潘禹会那样的副主任。”
“但是啊,”安河桥轻轻叹了口气,眼神中掠过一丝阴影,“想法是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胳膊终究拧不过大腿。我提出的很多建议被否决,我坚持的某些做法被批评为‘标新立异’,我维护的个别学生被认定为‘问题学生’。我一次次地努力,却一次次地被当时的系主任压制。那种无力感,想必陈老师您在某些时刻,也能体会到一二。”
陈秋铭默默地点了点头,他想起了自己与潘禹会的几次交锋,虽然程度不同,但那种理念冲突的挫败感是相通的。
“不过,还好,”安河桥的语气轻松了些,“那个主任后来因为一些原因,被调离了法律系。但是,我也没有留下。或许是我的存在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他不喜欢的‘不稳定因素’吧。最终,我也被调离了教学岗位,来到了图书馆。”他环顾了一下这间堆满书籍的办公室,语气平静,“法律系现在的大二法律一班,就是我带的最后一批学生。”
“法律一班?”陈秋铭有些惊讶,“那不是现在潘主任当班主任的班级吗?”
“没错,”安河桥肯定地说,“就是在我被调离之后,潘禹会去接手的那个班。”
陈秋铭回想起法律一班那些以郝诚、贺万年为代表的部分学生,身上那股明显的官僚气和霸道作风,不禁微微蹙眉:“法律一班的学生……确实有些……难以言喻。”
安河桥理解地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痛惜:“我知道,我知道其中有一些学生,在那种环境下,可能……变了。变得热衷于权力,变得官僚气十足,甚至有些霸道无理。这让我很痛心。但是,陈老师,请您相信,那只是少数,多数同学内心还是好的,他们只是……选择了沉默。而且,至今还有几个学生,和我保持着联系,法律系里发生的不少事情,就是他们偶尔告诉我的。”
“原来如此。”陈秋铭恍然大悟,心中的谜团解开了大半。他忍不住好奇地问:“安老师,我很好奇,当年那位系主任,到底是哪位?我认识吗?”
安河桥看着陈秋铭,清晰地吐出两个字:“朱构。”
“朱构?”陈秋铭的瞳孔微微一缩,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去年和王春雨一起去安顺粮库检查时,那个处处给自己找茬、心思缜密的检查组副组长,“是现任长治集团财务部副部长的那个朱构?”
“没错,就是他。”安河桥确认道,“别看他年轻,但心思活络,手腕很多,据说和集团副总钱本一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所以后来他离开学校,直接调到了集团总部工作,在很多人看来,算是高升了。在他之后,江芸主任才来的。江主任是个很开明、很正直的领导,如果当时是她主持工作,也许我的处境就会好很多,或许……也能像你现在这样,有机会在法律系践行自己的一些教育理念。”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淡淡的惋惜,但并无怨恨。
陈秋铭心中感慨万千,他郑重地说:“安老师,非常感谢您愿意和我分享这些往事。这让我对法律系的过去和现在,有了更深的了解。”
安河桥温和地笑了:“我也不是对谁都愿意说起这些的。只不过,我觉得我们是一样的人,都是为了心中的某种信念,可以坚持、甚至可以有点‘傻’的人。如果陈老师您不介意,我很愿意和您做个忘年之交。”
陈秋铭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和敬意,他伸出手,真诚地说:“当然不介意!安老师,这是我的荣幸!”
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一种基于共同理想和理解的友谊,在这间堆满书籍的办公室里悄然建立。
松开手后,陈秋铭这才想起此行的主要目的,连忙说道:“对了,安老师,我这次来,是想……”
安河桥再次笑着打断了他,眼神中充满了了然和善意:“我知道。你是想请我去你们的辩论社——啊,不对,现在改名叫‘稷下学社’了,是吧?——是想请我去做辩论队的指导老师,对不对?”
陈秋铭惊喜地点头。
安河桥脸上的笑容更加舒展,他毫不犹豫地说:“我愿意去。而且,说实在的,‘稷下学社’这个名字取得真是太好了!既有历史底蕴,又体现了学术争鸣、思想碰撞的精神!就冲着这个好名字,我也一百个愿意去!”
陈秋铭没想到事情如此顺利,心中大喜过望,连声道谢:“太好了!安老师,真是太感谢您了!有您指导,我们的辩论队一定能更上一层楼!”
接下来的时间,两人仿佛有说不完的话。他们就法学教育、学生培养、辩论技巧乃至人生理想,进行了深入而愉快的交流。安河桥学识渊博,见解深刻,又不失幽默;陈秋铭思维敏捷,充满热情,虚心求教。窗外夜色渐深,图书馆六楼的这间小办公室里,却灯火通明,充满了知己相逢的温暖和投机的畅快。直到很晚很晚,陈秋铭才依依不舍地起身告辞。他知道,他为稷下学社,也为他自己,找到了一位真正的良师益友。而龙城大学的夜晚,也因为这番谈话,显得格外深邃而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