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辛苦 (第1/2页)
城郊早就聚集了一大批人。
中军奏响了特意谱写的军乐,不仅有鼓声,还有琴声笛声伴奏,十分好听。
少了些金戈铁马的杀气。
马扩在路上,也没找到合适的机会开口。
等到了城外,他只能是随着陈绍,进入这个所谓的伤兵抚恤会场。
和他想象中的不同,陈绍没有慷慨激昂地讲话,来收拢军心。
而是从中来回穿梭。
他对这些为自己受伤的将士,也不是很亲近,绝对不允许有陌生人靠近他五步之内。
更别提什么给士兵吮脓血了。
在此处,大家也不提什么荣耀,也不会煽情。
就是一大群官吏,在为他们按军功办理田产过户手续。
陈绍时不时到某个帐篷下,询问一番,此时的他表现的十分内行。
有的人功劳算大了,陈绍还会指出来。
他是个上过前线打过仗的代王,横山的堡寨里,他带着几千溃兵,挡住了西夏晋王李察哥的大军。
在这里,士兵们确实是各自带伤,但是马扩很快注意到一点,就是这些伤员大多都得到了很好的包扎救治。
这在宋军中,是根本不可能的。
定难军的抚恤,以一种十分务实的风格在进行着,看到马扩若有所思。
他好像看到了,这支兵马如此能打的原因。
哪怕是伤兵,都保持着很好的纪律,排着队没有什么怨言,绝对不会有插队的现象发生。
令行禁止,军中法度森严,是定难军另一个特点。
马扩去到过很多地方,和完颜阿骨打、耶律淳、耶律大石、萧干都有过交集。
这些人对他也都十分客气欣赏。
哪怕是在童贯撕毁澶渊之盟,公开伐辽,然后失败之后。马扩在燕京城内,都没有遇到什么刁难,耶律淳依然把他礼送出燕京。
在完颜阿骨打身边时候,阿骨打更是对马扩十分欣赏,经常带着他打猎。
他亲眼见到了完颜阿骨打和手下们相处时候的景象,所有的女真将领都对老汗很尊重。
但是陈绍和这些枭雄全不相同。
定难军的气质,也和那些枭雄麾下的兵马不一样。
这是一个不靠英雄主义和主公魅力来团结在一起的势力。
定难军的灵魂,就是四个字:有功必赏
有功必赏听起来简单,但实在是太可怕了,大宋也好,女真也罢,根本没法学。
大宋就不说了,稍微有点战斗力的西军,都是将门世家垄断上升渠道。
至于女真,还在看血统论英雄,银术可都猛成什么样了,就因为是小宗,稍微犯点错就被拉出来顶缸。
定难军因为是草创初期,也不是依靠宗族起家,所以陈绍有足够的底气来实现相对的公平。
而公平,无论在哪个年代,都是军队最了不起振奋剂!
马扩越是和他们接触,就越发觉得这股势力,根本没法对付。
至少不是大宋如今能对付的。
一股绝望涌上心头,他再看向陈绍的时候,甚至生出一种想法来。
是不是解决掉这个人,事情就会迎来转机?
可是先不论自己能不能做到,真的把陈绍杀了,女真鞑子怎么办?
如今女真集中东西两路兵马南下侵宋,把陈绍杀了,他手下那些骄兵悍将,失去了这个人的控制,可能会变成比鞑子还可怕的混乱狂暴力量。
就如同元子攸杀了尔朱荣,他的江山并没有因此稳定,而是彻底地群魔乱舞起来。
元子攸能杀尔朱荣,是因为他狂妄到敢自己去皇宫。
这个陈绍,就连在自己营中,都如此之谨慎,单从这一点上来说,杀他都难如登天。
马扩在心底,深深叹了口气。
来之前,他还能在绝望中坚持,寻找哪怕一丝丝机会,复兴大宋。
他相信,就算是见到了陈绍的无敌之师,见到了几十万盔甲鲜明的将士,他都不会如此绝望。
偏偏让他瞧见了陈绍抚恤、奖励受伤将士的情形。
等陈绍忙活了一阵,来到一个帐篷下,在这里有削的木桩子当坐位,摆放着可供写作的简陋木案。
招呼众人坐在木桩上,陈绍端着一碗水问道:“子充兄,你匆匆赶来,所为何事?”
“大王,此事说来完颜宗望南下,大名府危急,还请大王早发援兵,否则河北东路和山东诸州,难免遭遇兵灾。”
陈绍润润嗓子,说道:“大名府防线,我素有耳闻,那可是大宋当年抵抗契丹,苦心修建的。”
他捡起一根树枝,在地上画了几道,“大名府四面都有防区,军寨林立,兵强马壮。杜充身为大名府留守,怯战不出,此时朝廷应该做的,不是找援兵,而是速速将杜充斩首,以儆效尤,然后派敢战之统帅,收拾大名府防御。”
这些道理,马扩何尝不知,但是大宋历来就是如此。
文官领兵,不管犯下多大的过错,也很少有被处死的。
陈绍可不在乎这些,他继续说道:“杜充不死,我的人马即使是北上,也没有任何作用。反倒会被这厮所害,他继续缩在城中,谁去也没有用。反倒会成了完颜宗望围点打援的机会。”
“要么将他撤下来,事后朝廷再追究他罪责也不晚,若是知错不改,那么昨日的童贯,就是今日的杜充。”
“当初童贯伐辽,屡屡丧城失地,整师覆没。朝中故意隐瞒,艮岳里那位纵容导致的后果,子充兄你是知道的。”
马扩哑口无言,大宋的惯例不一定是对的,难道自己要用惯例这个说法,来反驳陈绍么?
陈绍又继续说道:“曲端驻兵在白马,其实并非我的命令,而是他根据前线局势,自行做出的决断。我的手下我知道,曲端是知兵的,至少比朝中绝大多数人更加知兵。”
“只要朝廷早做决断,完颜宗望此番绝难再攻至汴梁。”
陈绍说的很诚恳,并没有藏着掖着,这也是他对待大宋一贯的风格。
因为陈绍知道,即使自己把正确的道路,全部剖析出来,他们也不会听。
听进去了,也做不成,大宋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治了。
虽仍有一些豪杰想要力挽狂澜,但是这种局势,依然是无力回天。
马扩来时,也想过此行的目的很难达到,但是他绝对没想到,此行对自己的打击是如此之大。
自己一辈子,都在为大宋而奔走,希望能在这个危难时刻,一展胸中所学,实现匡扶社稷的抱负。
此时在他心中,这种坚不可摧的信念,第一次出现了松动
有很多对大宋心存希望的官员、豪杰,在他们思想松动,转投陈绍之后,就会突然感觉天地都宽了。
原本暗无天日的前途,一下子就变成了康庄大道。
然后以无限的热情,投入到这场轰轰烈烈的创业大计中来。
李唐臣、张孝纯无不如是。
陈绍还不知道,马扩此时,其实已经到了一个边缘,一只脚迈进了自己的大门。
当然,他也不着急,只要陈绍没有公开和大宋决裂,那么这些忠于大宋的豪杰,转投他的大门就一直开着。
很快,这一批伤兵的抚恤退伍就完成了,在鼓号声交替一阵奏鸣之后,伤兵们开始有序退场。
千余人的伤兵,脱去盔甲上交,拿着自己所获的赏赐,撤退的井然有序,确实是训练有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