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文学 > 回到清朝做买办 > 外滩风云 第41章 毒计暗藏,新的地盘

外滩风云 第41章 毒计暗藏,新的地盘

外滩风云 第41章 毒计暗藏,新的地盘 (第2/2页)

“买地?”潘起亮瞪大眼,“那破地买了干啥?种不了粮食,难道当摆设?”
  
  “不种粮食。”陈林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带了点调侃,“小潘先生,你今天的问题有点多啊。”
  
  潘起亮摸了摸头,不说话了。有陈林在身边,总不会觉得闷——这人的想法,从来都跟别人不一样。
  
  船队顺着支流往东走,岸边的景象越来越荒凉。
  
  走了几里地,连个人影都见不着,只有几只水鸟贴着水面飞,翅膀划开细细的波纹。
  
  偶尔能碰到一艘破旧的小渔船,船板上裂着缝,用麻绳捆着。一个骨瘦如柴的渔夫蹲在船头,手里拿着竹编的地笼,慢慢往水里放,动作慢得像怕碰碎了什么。
  
  再往前走,终于看到了人,而且是很多人。
  
  这些人在沿河搭着一片窝棚,全是用泥土和茅草糊的,最高的也不过一米多,矮矮地趴在地上,跟圈猪的棚子没两样。
  
  窝棚周围,几个衣衫褴褛的妇人正搓着麻线,补丁摞补丁的裤子挽到膝盖,露着干瘦的小腿。
  
  几个孩子在泥地里追逐,大冷的天,有的连裤子都没穿,光着的腿冻得发紫,跑起来的时候,膝盖上的泥块簌簌往下掉。
  
  潘起亮看着这场景,眉头拧得更紧,心里堵得慌。
  
  可他也知道,这在大清,是再寻常不过的事。
  
  没了土地的流民,只能四处飘着,哪里有口饭吃,就往哪里去。
  
  沪上开埠后,洋行、商号扎堆,需要不少人手。周边的流民都往这边涌,可松江府管得严,各个路口都设了卡。
  
  只有嘉庆年间才设的川沙厅,管控最松——这里地广人稀,又多是荒凉的盐碱地、滩涂,官府懒得费心思。
  
  整个川沙厅,北到大江,东到大海,南边挨着南汇县,西边是上海县和宝山县。
  
  刚设厅的时候,把东边两个盐场的盐丁都划入了民籍,可这些人手里没地,想活命,只能给人打零工。
  
  所以这里就成了上海滩工厂、码头廉价劳动力的来源。
  
  韩忠信的施工队里,就有不少来自这里的汉子。
  
  他们一个月挣的工钱少得可怜,却要养一大家子人。
  
  不过对于他们来说,能有份活干,不饿死,已经是天大的幸事。
  
  潘起亮以为船队会接着往前开,避开这片窝棚区。可没走多远,船头忽然一偏,停在了岸边。
  
  “在这儿下船?”他立马警觉起来,手按在腰间的短刀上,“这么多流民,万一闹起来,咱们这点人应付不过来!”
  
  “放心。”陈林说着,已经踏上了岸边的泥地,鞋底陷进软泥里,溅起一点泥星子。
  
  胡三走在前面,似乎随时要保护自己的主家。
  
  韩忠信跟在后面,手里攥着个布包,低声道:“东家,这些流民分属十个家族。我已经让人联系了每个家族能主事的人。”
  
  “嗯。”陈林点头,目光扫过那些窝棚,声音沉了些,“以后这些人,都是咱们自己人。别怕人多,再多十倍,咱们也养得起。”
  
  他顿了顿,语气加重了几分:“但我有一条规矩——跟着咱们吃饭的,绝不能有二心。”
  
  “是!”韩忠信应得干脆,“老百姓实诚,你给他们一口饭吃,他们就肯为你卖命。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没人会觉得不公平。”
  
  船队靠岸的动静不小,帆布被风吹得哗哗响,汉子们下船的脚步声踩在泥地上,闷响一片。
  
  那些流民远远看着,眼神里满是好奇,却没人敢靠近——船上下来的人,个个身材壮实,腰间还别着家伙,一看就不好惹。
  
  陈林跟着韩忠信往窝棚区走,除了几个留守看船的,其他人都跟了上来,脚步声在空地上显得格外响。
  
  窝棚区的中央有一片空地,地上光秃秃的,连棵草都没有,中间挖了个火塘,塘里的柴火燃得正旺,冒着细细的青烟。
  
  火塘上吊着个黑黢黢的大陶壶,壶嘴往下滴着水,落在火里,滋滋地响。
  
  火塘周围,已经坐了几十号人。中间一圈是年纪大的,头发花白,脸上的皱纹深得能夹进泥,看起来像有七八十岁——可实际上,他们大多才五十出头。
  
  在这年月,能活到这个岁数,已经算是高寿了。
  
  “大东家来了!”韩忠信往前跨了一步,声音洪亮,在空地上荡开。
  
  那群人立马站起来,动作有些迟缓,却透着恭敬。
  
  有人下意识地拢了拢破烂的衣襟,目光齐刷刷地落在陈林身上,带着几分惊讶。
  
  怎么是个半大小子?
  
  风从江面上吹过来,带着水汽,扫过陈林的脸。
  
  他看着眼前这些人,心里清楚——从今天起,这片荒凉的土地,还有这些挣扎求生的人,都将是他在这个时代的根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