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坚称帝 (第2/2页)
宗亲们听到叫声立即冲出来护驾的,夺刀的夺刀,卡脖子的卡脖子,可是却没有人将注意力放在陈叔宝身上。
不幸中的万幸,陈叔宝除了一阵生疼,脖子破损,没伤到要害。
张丽华不仅漂亮,而且善解人意,能察觉陈后主的心思。陈后主即便脖子上有伤,也不忘到她那儿温存,直至痊愈。
张丽华原本祖代都是兵家,但到了她父亲这一代,不愿再依靠打杀为生,于是就专门学习织席,打算以此来养家糊口。但在战乱年代,仅有手艺也难以生存。在她10岁那年,父亲送她去参加选秀。
张丽华虽然还很年幼,但已经长得非常漂亮,很顺利地成功入选。随后,她被安排到陈朝太子侍妾龚氏的身边当一名粗使侍女。张丽华入府不久,无意中遇到了太子陈叔宝。陈叔宝一见她就觉得十分惊艳,当时就将她拥入怀中,就这样张丽华不再是下人,而是成为了太子陈叔宝的宠妃。
575年,时年15岁的张丽华生下了一个儿子,没过几年又生下了一个儿子。
陈叔陵行刺失败被杀,陈叔宝完成登基仪式,随后将国政整体打包给四弟陈叔坚,以表彰他的救驾之功。
伴随着陈叔宝的甩手掌柜式管理,陈朝的国运已经时日无多了。
陈后主即位当天颁布诏书,说要“思播遗德”“咸与惟新”。要求百官以后在劝农、求贤、禁奢、纳谏等方面给他多提意见。即位两个月后,他又颁布一则《癸亥诏》,说今后满朝文武无论官职大小,上奏折时无需避讳,有事说事,说错了也不要紧,朕不怪罪。
话说得很好听,可是真有人壮着胆子这么干的时候,他的倒霉日子就到了。
此人名叫傅縡,是陈后主身边的中书舍人,专门为皇帝起草各类诏书,文采可谓一流。他写诏书时从来不需要提前起草,“虽军国大事,下笔辄成”,陈后主对他颇为赏识。傅縡本人也刚正不阿,直言敢谏,这本来是件极好的事,可他的运气却不大好。
陈后主在位前后,南陈奢靡之风已经形成,官员私相授受的情况很常见。于是傅縡给陈后主上书,告诫他应该亲贤臣,远小人,江山才能确保永固。否则“小人在侧,宦竖弄权,陈朝的气数怕是快断绝了。
傅縡的话其实是有远见的,就在陈后主登基前一年,隋文帝杨坚已在北方称帝。比起偏安一隅的陈后主,杨坚的最高理想便是荡平四海。
然而陈后主看到傅縡的奏折后却气得要命。他派人赶到天牢质问傅縡:“我欲赦卿,卿能改过不?”
傅縡答道:“臣心如面,臣面不可改,则臣心不可改!”
陈后主大怒,下令杀了傅縡。此后朝野内外噤若寒蝉。
不过老话说得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处理完傅縡进谏的事,陈后主的四弟陈叔坚又闹起了幺蛾子。
由于护驾有功,再加上皇帝的授权,在陈后主养伤期间,陈叔坚俨然就是个代皇帝。皇帝代久了,难免得意忘形。大权在握的他,生起了转正的心思。他知道二哥陈叔陵是怎么死的,所以不敢轻举妄动,只是扎了个小草人,安上机关,让小草人见了自己就自动下跪磕头。
这事很快传到陈后主耳中,说陈叔坚以巫蛊之术诅咒皇帝。
早有猜忌之心的陈后主立即下旨,让陈叔坚遥领江州刺史,并荣任司空,让陈叔坚尽享尊荣,却没有实权。实际上是被架空。
紧接着,陈后主又把陈叔坚叫到宫里质问,意欲处死他。
还好陈叔坚脑袋灵光,见到陈后主后立即跪伏在地说道:“臣之本心,非有他故,但欲求亲媚耳。”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于是陈后主饶了弟弟一命,让他回家自省。
陈叔坚走后,他的工作交由孔范、陈暄和江总三人负责。
此三人都是陈后主在东宫时的亲信,他们以“罕谏”著称于世;加上他们的文笔一流,没事就陪着陈后主游山玩水,撰写各种游记,所以后人将他们统称为“狎客”。
在这群“狎客”的陪伴下,陈后主的日子过得十分舒心,文娱水平也逐日见长。
相比当皇帝,陈后主更爱诗歌、乐舞,在宫中养了一大帮美女、文人,他亲自创作的艳曲《玉树后庭花》,成为一个时代的流行金曲,以及后世谩骂的亡国之音。
陈叔宝登基以后,张丽华随即被册封为贵妃。她的出身十分低微,能够受到这样的封赏,可见陈叔宝对她是多么宠爱。在皇帝眼中,她不仅貌美,而且聪慧又温柔,陈叔宝与她相伴,感觉非常舒适。
有了美人在身边,陈叔宝对朝政变得越来越不上心,甚至上朝的时候也让她坐到自己腿上,和自己一起决断国家大事。
随着听政时间的增加,张丽华了解了很多朝政,有时也能提出自己的想法。陈叔宝觉得她十分聪慧,对她更加宠爱,凡是她想做的事情,陈叔宝几乎全部答应。
陈朝至德元年(583年)十一月,陈叔宝遣散骑常侍周坟、通直散骑常侍袁彦出使大隋。陈叔宝听说隋文帝杨坚状貌异人,便让袁彦画像而归。陈叔宝见杨坚目光犀利,额头突出,并有五个隆起的部分从额头直插到头顶上;并且上身长,下身短。陈叔宝大骇道:“吾不欲见此人!”立刻命人将画扔了。
陈朝的皇宫,还是在梁宫的基础上复建的。尽管在陈霸先时代有过一次大规模的修缮,但此后数位先帝力行节俭,陈后主非常看不惯这座旧宫。
作为一名昏君,陈后主懂得“后宫三千当雨露均沾”的道理,每当夜夜笙歌时,也不忘召唤薛淑媛、王美人、李美人等七个宠妃上楼嬉戏。
陈后主胡作非为,陈朝的忠臣们并无傅縡赴死的胆量,故而不敢吱声。
面对手握重兵的大将,陈后主也有办法。
当时南陈第一猛将当属萧摩诃,此人勇武有力,曾在陈宣帝北伐期间以一当十,创下了南朝最辉煌的单兵战绩。陈后主即位后,也是他独力平定了陈叔陵叛乱。
猛将难得,陈后主让自己的太子娶了萧摩诃的女儿,使陈、萧两家结成利益共同体,如此一来便不怕手底下的大将闹翻天了。
在陈朝与隋朝之间,还夹着一个傀儡政权——后梁。它是由梁朝昭明太子萧统的第三子萧詧在西魏的扶持下建立的。后来西魏尽归宇文家,萧詧也从臣服西魏变成了臣服北周。待隋文帝以隋代周,这个政权又转而投靠隋朝,换取片刻平安。隋文帝还让晋王杨广娶了后梁公主为妃,即日后隋炀帝的萧皇后。
这桩政治联姻本来可以让后梁政权活久一点,可是隋文帝打败突厥后,他那颗统一天下的雄心开始躁动,此时灭掉后梁,对隋文帝而言反倒有另一层意义。那就是可以进兵长江沿线消灭陈朝。
隋文帝统一天下的野心,陈后主并非不知。
当年陈宣帝刚死,隋文帝就致书陈朝表示哀悼。但哀悼信的结尾,隋文帝却故意写道“大隋皇帝杨坚顿首”。这分明是南北朝时代对敌通信的礼仪,说明杨坚自始至终都有消灭陈朝一统天下的打算。
陈后主却始终认为“王气在此”,而且建康城往北就是长江,北周、北齐曾相继来攻,全都因为长江天险而被先帝们给打退回去。如今隋朝不过是北周的“翻版”,能奈我何?
于是在梁后主萧琮被隋文帝扣押、后梁群龙无首之时,陈后主主动向后梁伸出援手。陈后主此举,被陈朝内部那帮狎客粉饰为“有道明君,万方来朝”。
隋文帝得知后爆出一句经典名言:“我为民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话虽霸气,但对于伐陈之事,隋文帝并无十足的信心。南北分裂的局面将近三百年,统一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陈后主虽然昏聩无能,但南陈的水军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尚有数十万众。而隋朝强悍的是骑兵,到了江河上就毫无用武之地。
带着种种疑虑,隋文帝召集群臣开了一次伐陈动员大会。
对于隋文帝统一天下的想法,宰相高颎看得十分真切,但他提议伐陈之事应该徐徐图之。
在如何灭陈这个问题上,高颎给出了三条计策——“废其农时,疲其兵士,隳其粮储”。如何废其农时呢?高颎分析,隋国处江北,气候寒冷,水田收割较晚,而南陈气温较高,水田收割较早。在南陈忙于收割水稻之时,隋国可略略征集人马放出声响,扬言要进攻陈国,那么陈国必定会屯兵防御,因为北齐和西梁接连被灭,就是路边的小孩都知道大隋下个目标就是陈国了,对于大隋的一举一动,陈国都非常紧张,这样就足够废掉陈国的农时了。而每次征集小股人马,这对大隋来说根本没啥影响。
如何疲其兵士呢?高颖说,在扰乱陈国收割农时的同时,出动小股部队,反复骚扰陈国边界,但不进行实质性的进攻。等陈国集结部队,准备好防御了,大隋则撤回军队,如此再三,时间一长,“狼来了”的次数多了,陈国军队就会麻痹,再发动突然袭击,必然可以成功。这便是“敌退我进,敌进我退,敌疲我扰”的军事思想。
如何隳其粮储呢?南方土层薄,民间盖房子多用木头、竹子和茅草,而且南方湿气大,储存粮食没法用地窖,农民都是在地上建粮仓储存粮食。高颎认为可以派一些身手矫健的间谍潜入南方,在起风的时节顺势放火,烧毁当地粮食和房屋,破坏南方经济。如此几年下来,富庶的南方必然陷入穷困境地。
这3条计策,每一条都是阳谋,在南陈忙着秋收的时候,隋国大张旗鼓地说要进攻,却不见实质性动作,陈国虽然知道这是隋国故意鼓噪,但是知道了也无可奈何,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些大张旗鼓的动作里面,会不会突然出现一次真的,对方大军压境,自己却毫无准备,那就太亏了。
就像现代的军事演习,很多演习演着演着突然就变成了真的军事行动,挨打的国家往往被打得措手不及。隋国的扰敌疲敌之策,同样是一目了然,但陈国不知道哪一次是真的“狼来了”,也就不敢放松警惕,只能疲于应对。
隋文帝听了频频点头。
隋朝照着高颎这套组合拳打下来,陈朝的军队和百姓很快便陷入了整体疲软的状态。
然而长期亲昵佞臣狎客的陈后主,对周遭的危险毫不知情。在隋朝加快灭陈步伐之时,他却念着张丽华侍奉自己有功,想要废长立幼,将爱妃的儿子立为太子,并顺带废黜沈皇后,改立张丽华为后。这一切在他废完太子后,就被隋军的攻势破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