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后妃争宠 (第2/2页)
却说韩国夫人死后,高宗和韩国夫人的女儿贺兰敏月之间又有了新的摩擦。相比于韩国夫人,贺兰敏月长得楚楚可人,正处在生命中的最美年华,而且能说会道,跟高宗聊天的时候,总是能让高宗感受到不一样的后宫温情,这点让高宗大为动心。
而贺兰敏月对于这位“姨父”皇帝也很崇拜,毕竟在封建时代,能够成为皇帝的女人那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两人很快在后宫之中上演了一幕唐朝版的浪漫爱情故事,高宗封贺兰敏月为魏国夫人。
知道自己的外甥女和丈夫的感情之后,武则天愤怒异常,她不能忍受这样年轻貌美的靓丽姑娘和自己争宠。于是用借刀杀人的方法毒死了贺兰敏月,一代红颜香消玉殒,高宗十分伤心遗憾,可是对于武则天又无可奈何。
贺兰敏之是武顺的儿子,贺兰敏月的哥哥,也就是武则天的外甥,太平公主的姨兄。贺兰敏之秉承了母亲和妹妹的美貌,是长安城里有名的花花公子。
贺兰敏之虽然聪明英俊,但是生性好色放荡,喜欢猎奇。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最小的孩子,也是唯一活下来的女儿,武则天对她非常宠爱,视为掌上明珠。可是有一次小公主去姥姥杨夫人家,贺兰敏之居然强奸了她的随从宫女。甚至仗着荣国夫人的宠爱,还准备对太平公主图谋不轨。
贺兰敏之这样做,武则天知道后肺都气炸了。按照她的性格,贺兰敏之有十个脑袋也都掉光了。但是贺兰敏之有外婆荣国夫人护着。荣国夫人是武则天的母亲,武则天只能忍着。
咸亨元年,荣国夫人寿终正寝,享年九十一岁。外婆去世,贺兰敏之毫无忧伤之情。朝廷治丧,他天天“唱歌”、“打牌”,照常举办各种娱乐活动。
贺兰敏之的丑闻接二连三地被曝光出来,瞬间占据了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吃瓜群众看得有滋有味:原来皇家这么乱,故事这么狗血。武则天难忍其恶行,于是数罪并罚,贺兰敏之被褫夺官职流放岭南。当他走到韶州驿站时,武则天派人用马绳将他绞死。
令人惊奇的是,四十年后贺兰敏之竟然被平反了,连尸体都被挖出来重新入殓,追赠秦州都督太子少傅。作为拨乱反正的举措之一,唐中宗在恢复大唐国号之后,曾经的政治犯全部恢复名誉,如果贺兰敏之真的是因为人品和作风问题被杀,那就不会有平反一说,可见贺兰敏之还是因为与武则天之间有矛盾才被害,那些种种不堪入目的行为,可能就是武则天扣在他头上的屎盆子。
贺兰敏之出身豪门,英俊潇洒,而且才名远扬,曾经编纂《三十国春秋》一百卷,可以说是当时最有前途的高富帅,可是遇到挫折后,以不合常理的行为来发泄心中的不满,最终走向深渊,只能说偏偏少年才气高,何苦生在帝王家?
却说上官仪富有才华文采斐然,他的宫体诗空洞华丽,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高宗任命他为秘书少监、西台侍郎,他不遗余力地为大唐王朝传播“正能量”。
唐高宗麟德元年,也就是武则天40岁那年,她办了一件蠢事。《旧唐书》记载,她把京师一个有名的道士召入后宫,“行厌胜之术”,也就是让道士用巫术“诅咒”某个仇人,或者帮她达成某个心愿。具体针对哪个人,史书上没有明说。
有个叫王伏胜的宦官,是唐高宗的心腹,他把这件事报告了高宗。唐高宗一听大怒。当时就把宰相上官仪找来,告诉他要把武则天“废为庶人”。
上官仪写完后,只要加盖皇帝印玺,正式下发,武则天的前途就算彻底终结。然而武则天早有防备,她安排在李治身边的内线飞速给她报信,武则天闻讯,立即怒气冲冲地前来找李治兴师问罪。李治一见她登时矮了半截,立即就把上官仪卖了,他说:“我没有这个意思,都是上官仪的主意。”
武媚娘是个狠角色。时年57岁的上官仪和他的儿子上官庭芝立即被处死,尚在襁褓中的孙女上官婉儿也被发配到宫中做奴婢。
却说武则天进宫之前,李治已经立长子李忠为太子,可李治打心眼里不认可这位储君,因为李忠的生母刘氏地位卑下,又不是嫡子,拥立他的人都是皇帝所厌恶的,包括当时不受宠的王皇后,还有跟皇帝对着干的托孤大臣。随着武则天回到皇宫,王皇后被杀,褚遂良被贬,李忠的太子身份名不正,言不顺。武皇后又有了嫡子李弘,储君哪里轮得上李忠呢?宰相许敬宗在皇帝、皇后的授意下,提出更换太子的建议,李治当然准奏。
于是高宗封李忠为梁王,食邑两万户,官职梁州刺史,赐物两万段,甲第一区。又是豪宅,又是财物,看起来赏赐优渥,但是和天下比起来,实在是微不足道。
李忠在梁州没干多久,很快被调往房州做刺史,那里交通不便,是流放高级贵族的地方,将李忠调往此地,整他的意思非常明显。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李忠对自己的遭遇、处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害怕某一天人头落地。他经常穿上女人的衣服,说是防刺客,防细作,屡屡给自己占卜预测吉凶。这也罢了,李忠还常常派人去长安打探宫廷消息,对于当初拥立自己的柳奭、韩瑗等人非常同情,听说他们落马、贬谪、惨死,心里十分忧伤。
对此唐高宗非常不满,你一个废太子,不谨言慎行,还敢搞小动作,准备处以极刑。武则天为他求情,希望皇帝网开一面,李治才决定放他一马,废为庶人,迁居黔州,也就是当初李承乾住过的地方,跟罪犯没有任何区别。昔日的锦衣玉食、前呼后拥,更是过眼云烟。
本以为这样就能消停了,没想到上官仪死后,李忠也成为武则天打击报复的对象。
李忠与上官仪原本是上下级关系,以前在陈王府当过参军,早就想除掉李忠的人顿时有了理由,大肆散布舆论,说上官仪之所以想要废后,是为了帮助李忠东山再起,谋反夺位,皇帝遂下令处死李忠,李忠被杀时年仅二十二岁。
李弘是武则天和李治的长子,因为李治对武则天的偏爱,导致对这个儿子爱屋及乌。
李弘三岁被封王,四岁被封太子,李治信任李弘,经常让李弘监国处理政事。
而李弘也无愧太子之名,李弘一生,从未在礼节上犯过错,待人待事,宽厚仁慈善良。
李弘在位时,无论是百姓百官,还是皇亲皇帝,无不称赞李弘宅心仁厚,是大唐之福。
可是被李治寄予厚望的李弘,死在大有可为,未来可期的23岁。
武则天为李弘选择的太子妃,被武则天的外甥贺兰敏之奸淫。武则天杀了贺兰敏之。
萧淑妃有两个女儿,一个是义阳公主,一个是宣城公主,因为母亲的关系被幽禁起来,三十多岁了还没有出嫁。太子李弘见到姐姐后十分同情,请求母亲放她们出嫁。武则天随便找了两名安保人员做驸马,同时对李弘十分怨恨。
上元二年初夏,李弘跟着高宗来到合璧宫,武氏亲自赐酒给他。李弘想不到母亲会害他,就多喝了几杯。临走时也没觉得有什么事,可是回到东宫后肚子便疼痛难忍,没过几天就死了。
李治面对爱子的死亡,悲痛不已,居然不顾礼法,追封李弘为孝敬皇帝,以天子之礼安葬。
太子被追封为皇帝,这是历史上第一例。
李弘有三个弟弟,分别是李贤,李哲,李旦,都是武氏亲生。其中李贤最聪明,读书过目不忘,曾被封为雍王,高宗也很爱他。李弘死后,高宗就立李贤为太子。
武氏害死王皇后和萧淑妃后,经常梦到两人披头散发,七窍流血地来向她索命,武氏吓得要死,想换个环境居住。正谏大夫明崇俨懂一些旁门左道,劝武氏迁居到洛阳,说这样能避邪。武氏就和高宗一起来到洛阳。到了洛阳后武氏神清气爽,什么厉鬼都没有了。
武氏跟高宗一住几个月,太子李贤监国,李贤这个人非常有才能,从小就展现出聪明智慧的一面。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就是李贤的伴读。在监国的过程中,李贤展现出了自己优良的治国能力。
唐高宗李治为此感到十分欣慰,他认为自己的江山总算是有人继承了。可李贤越有才华,武则天心里就越难受。
为什么呢?作为李贤的亲生母亲,武则天为什么要嫉妒自己的儿子呢?原因很简单,李贤触碰了不该触碰的东西,那就是权力。
唐高宗李治身体不好以后,一直都是武则天治理朝政。而且在此之前,武则天就跟唐高宗一起治理国家,使得国家风调雨顺。
现在突然冒出一个儿子李贤来,这让武则天有些接受不了。因为李贤一旦登基称帝,武则天要想再涉足权力,那就没有办法了,因为儿子的能力太强。
李贤先后三度奉命监国,表现也还不错。李贤还招集学者对《后汉书》进行注释工作。别看这是一项文化工作,其中包含着政治意味.众所周知,后汉出现了严重的后宫干政情况,导致王朝衰败,李贤对此进行了批判,颇有指桑骂槐的意味。
武则天针锋相对,送给李贤两本书,分别是《少阳政范》、《孝子传》,也是在警告李贤。
第二年高宗改年号为永隆,与武氏住在洛阳。为了除掉自己的这个儿子。武则天请来了一个相士,这个相士名叫明崇俨,在得到李治的信任以后,他开始造谣说李贤不堪大任,而李显和李旦才是贵不可言。
这些话传到李贤耳朵里,李贤当然不高兴。不久明崇俨在返回长安的路上被强盗杀了。武氏怀疑是李贤指使的,于是大力搜索罪证,但找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找到。武氏把李贤召到洛阳,然后派薛元超、裴炎、高智周三个人去搜查东宫。三人在东宫搜出几百具铠甲作为李贤谋反的证据。他们又利诱赵道生诬告太子,说明崇俨是太子害死的。武氏提出把李贤处死。高宗出面求情,武氏这才废李贤为庶人,然后流放到巴州,改立李哲为太子。
李贤流放巴州时作了一首《黄台瓜词》,词中写道:
种瓜黄台下,
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
再摘使瓜稀,
三摘犹为可,
四摘抱蔓归。
这首词只有30个字,用暗喻的笔法,暗讽武则天为了皇权不惜杀害亲生骨肉,泯灭人性,揭露了她凶残暴虐的内心世界,也永久记录了武则天为了皇权杀害亲子这一禽兽之行。武则天听了这首词之后,知道李贤怨恨她,于是秘密派将军邱神勣赶到巴州,逼李贤自杀。
摊上这样的妈,李贤也算是倒霉。
李贤死后,武则天于显福门为其举哀,贬丘神绩为叠州刺史,并恢复李贤的王位。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追赠李贤司徒的官位,并派人迎其柩棺陪葬乾陵。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追赠皇太子地位,谥章怀太子,与其妃房氏合葬。
武则天对自己亲生的儿子毫不留情,对于非亲生的皇子就更加歹毒了。
李治共有八个儿子,其中四个是嫔妃所生,四个是武则天所生。四个非武则天所生的皇子中,除了许王李孝早逝外,其他三个皇子,即太子李忠、泽王李上金、雍王李素节都被武则天害死。
中宗是高宗的第七个儿子,原名叫李显,后来改名为李哲,哥哥李贤被废后,李哲被立为太子。
不久李治风疾发作,头晕目眩,不能处理国家大事,于是让武则天处理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