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文学 > 寒门屠户之子的科举日常 > 第32章 开考

第32章 开考

第32章 开考 (第2/2页)

王明远接过号牌,拎起被翻得乱七八糟的考篮,快步走进了考场。
  
  眼前是一片用简易木板隔成的狭小格子间,密密麻麻,如同蜂巢。这便是无数读书人命运的起点——考棚号舍。
  
  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霉味、陈旧的木头味,还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混杂着灰尘和淡淡尿臊气的沉闷气息。
  
  他顺着指引,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甲字三十七”。
  
  号舍位置确实还算可以,离角落那个隐隐散发着骚臭气味的“臭号”(厕所)有段距离。
  
  但正如李茂打听的那样,号舍的木板墙壁和顶棚都有些破败。
  
  几处木板连接处裂开了明显的缝隙,最大的地方能塞进一根手指。顶棚角落更是破了一个小洞,能看到外面灰蒙蒙的天空。
  
  初春的风,带着寒意,正从这些缝隙里丝丝缕缕地钻进来。
  
  王明远不敢耽搁,立刻从考篮底层掏出几块早就准备好的油纸。
  
  他动作麻利,用纸团塞住较大的缝隙,又用旁边的小木棍做了下加固,虽然简陋,但至少能挡掉大半寒风。
  
  刚把号舍简单修补好,一阵阵“哗啦”声和骚臭味就从“臭号”方向飘了过来。
  
  王明远果断站起身,朝不远处巡视的衙役示意:“差爷,小的想先行方便一下。”
  
  那衙役瞥了他一眼,不耐烦地挥挥手。
  
  王明远立刻小跑过去,强忍着不适解决了问题。
  
  他早就打定主意,开考后除非憋到极限,否则绝不会再去上厕所!
  
  排空了自己,回到号舍,他才真正坐下来,长长舒了口气,等待发放考卷。
  
  不知过了多久,考场里安静的只剩下考生压抑的呼吸声和偶尔的咳嗽声。
  
  忽然,“哐——!”一声震耳欲聋的锣响,撕裂了考场的寂静!
  
  “肃静!发卷!”一个洪亮的声音喝道。
  
  王明远精神一振,立刻挺直了背脊。
  
  只见几个衙役捧着高高的、用黄纸封好的卷子,开始按号舍顺序逐一发放。
  
  与此同时,一个穿着青色官袍、身形清瘦、面皮黝黑的中年男子,在几个随从的簇拥下,背着手,迈着方步,开始在考棚间的通道上缓缓巡视。
  
  他目光锐利,像鹰隼般扫过一个个号舍里的考生,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想必这就是咸宁县令了。
  
  王明远不敢多看,只飞快地瞥了一眼便低下头。
  
  很快,一张散发着淡淡墨香和纸张特有气息的卷子,被衙役放到了王明远面的简易木板上。
  
  王明远定了定神,目光如扫描般快速掠过整张卷子。
  
  卷面上的题目清晰地映入眼帘:
  
  第一题:经义题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要求:阐释此句精义,并论君子当如何于日常践行此道?
  
  此题考察对经典格言的理解深度与具体实践阐发能力,要求考生将抽象道理转化为可操作的修身准则。
  
  第二题:经义题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要求:何谓“独善其身”?何以“兼济天下”?二者关系如何?
  
  此题考察对儒家处世哲学的辩证理解与逻辑阐述能力,需清晰界定概念并阐明其内在统一性。
  
  第三题:经义题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要求:此“道”与“民为贵”之思想可有相通?治国者当如何行此“道”?
  
  此题上升了难度,更考验考生的能力。需要极具思辨性,要求辨析孟子民本思想与治国之道的关联,并引申出切实可行的为政方略。
  
  第四题:策论题
  
  “本县乡间,多有因田埂地界、水源灌溉之争而致斗殴诉讼者,耗财伤情,贻害乡里。试问何以化解?”
  
  此题直指地方治理的核心难题,考察考生针对具体民生问题的解决能力,需提出兼具可行性与实效性的方案。
  
  第五题:诗赋题
  
  “以‘春耕’为题,赋七言绝句一首,须合平仄,韵脚自定。”
  
  此题虽保留“春耕”情境,但提升为七言绝句,对格律掌握与意象凝练能力要求更高,需在二十八字内展现生动画面与农本情怀。
  
  王明远的目光在那道关于“得道多助”与“民为贵”的难题上停留了片刻,眉头微蹙。
  
  此题将孟子两处重要思想并置,要求揭示其内在联系并导出治国之道,稍有不慎便可能流于空泛。
  
  他又扫了一眼“春耕”的诗题,心中稍安。这题目接地气,倒是不难发挥。
  
  他闭上眼,深深吸了一口气。再睁开时,眼中所有的紧张、杂念都已褪去,只剩下如古井般的沉静和专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