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府学旁听 (第1/2页)
折腾了一天安顿好后,第二天一早,晨光初透。
王明远拒绝了大哥的陪同,自己背好书箱,踏着青石板路走向府学,毕竟府学就离得不远。
今日,他要去府学敲定旁听事宜。
府学坐落在城东文脉汇聚之地。
远远望去,一片庄严肃穆的青灰色建筑群巍然矗立。
朱漆大门高逾丈许,铜钉森然,门楣悬着黑底金字的匾额,上书“长安府学”四个遒劲大字。
门前两尊石狮踞守,目视前方,凛然不可侵犯。
告知门口的门房他找李教谕,来自永乐镇,名叫王明远。
等了一会后,便有个仆役模样的人出来,带着他往府学内部走去。
踏入府学内部,王明远顿眼前一亮。
一条宽阔的青石主道笔直延伸,两侧古柏参天,重重院落沿中轴线次第铺展,空气中弥漫着陈年书墨的沉静气息。
仆役引着他穿过仪门,绕过藏书阁区域,走向西侧一片相对朴素的斋舍区。
在一间挂着“明伦堂”牌匾的侧厅内,他见到了夫子信上的李明澜李教谕。
李教谕年约四旬,身形清癯如竹,穿着一件半旧的靛蓝直裰,袖口洗得微微发白。
他正伏案批阅课业,闻声抬头,一双眼睛锐利如鹰。
“学生王明远,奉恩师赵文启之命,特来拜见李教谕。”
王明远双手奉上赵夫子的亲笔信函,深揖及地。
李秋同接过信,并未立刻拆看,目光在王明远身上停留片刻,才缓缓展开信纸。
室内只余纸页翻动的轻响和窗外隐隐的松涛。
良久,他放下信,指节在信笺上轻轻一叩:“文启兄多次来信,都将你比为璞玉浑金。不过模样倒还周正,”
他顿了顿,眼中锐光更盛,“只不知这内里的学问,经不经得起府学的风刀霜剑?”
考校如锋,初试锋芒。
“‘君子不器’出自《论语》何篇?朱子注‘器者各适其用’与孔子原意可有相悖之处?”
李教谕的问题如冷箭,钉入根基,这正是考察他的基础典籍记忆与经义辨析能力。
王明远略一凝神,拱手作答:
“回教谕,‘君子不器’出自《论语・为政》篇。朱子注‘器者各适其用’,原是解‘器’之特质——器物各有定用,不能相通;而孔子言‘君子不器’,意在明君子当超越器物之局限,德能周备而不专于一途。
二者实不相悖:朱子明‘器’之‘定用’,正反衬君子当求‘通德’,恰与孔子原意相呼应。”
李教谕眼中微亮,追问:“若以此题作文,破题当如何承‘道器之辩’?”
王明远略一沉吟:“圣人不器,惟道贯乎器也。
器若舟车,各适其用;道如江河,万流归宗。
君子体道而用器,犹匠执绳墨运斧斤,虽借器成事,终以明道为归,故能不滞于器而德用无穷......”
李教谕颔首,继续问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此语出《论语》何处?制艺破题当如何承‘本’字?”此番直指科举实务。秀才考试首重八股破题能力,需精准诠释经典文句。
“出自《学而》篇,”王明远略一沉吟,“若作此题,破题可曰:‘圣贤示人返朴,盖本者道所由生也。’承题则申:本在孝悌,孝悌乃仁之本,仁为德之本……”
。。。。。。
几番考校后,室内一片寂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