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死人的公章 (第1/2页)
解剖室的冷光灯在凌晨三点十七分准时熄灭了一盏。
沈默的笔尖在《第七具无名尸身份确认通知书》上顿住,抬头看了眼天花板。
那盏故障的顶灯正随着通风系统的嗡鸣微微摇晃,投下的阴影刚好罩住文件右下角的电子防伪章——那是他十分钟前用数字签章系统盖下的,红蓝相间的同心圆里嵌着法医中心的钢印编号。
他伸手按了按后颈,那里还残留着旧居书库冷灰皮簿烫灼的余温。
林秋棠的签名在封皮内侧若隐若现,像一道刻进骨缝的刺青。
根据昨晚的实验,当残响识别到“记录员”身份时,会通过介质传递指令——此刻备注栏里淡金色的“记得写”,应该就是上一轮测试的反馈。
打印机突然发出卡纸的嗡鸣。
沈默的瞳孔微微收缩,左手已经按在解剖刀的刀柄上——那是他在紧张时的习惯性动作,金属刀柄贴着掌纹的凉意能让思维更清晰。
他站起身,绕过堆满病理切片的办公桌,看着打印机吐出半张皱巴巴的纸页。
印章位置偏移了三毫米。
原本该严丝合缝覆盖“经办人”栏的电子章,此刻边缘扭曲成螺旋状,与旧居地下室墙壁上的拓扑图完全重合。
更诡异的是,章体中心的钢印编号“JZ2025-0407”正在缓慢变化,数字间渗出极细的墨线,重新排列组合成“林秋棠”三个字的拼音首字母。
他伸手触碰纸页,指尖传来轻微的麻痒,像有电流顺着纤维纹路爬上来。
这不是静电。
沈默想起林秋棠日记里夹着的那张泛黄批文,上面的“同意”二字在暴雨夜自动晕染成哭脸——当时他以为是墨迹遇水扩散,现在看来,是残响在识别到“官方文书”这个介质后,主动对内容进行了“再创作”。
“比我想象的更精准。”他低声说,指节抵着下巴,目光在偏移的印章和桌上摊开的《法医学文书规范》间来回移动,“残响不仅能识别文件的形式合法性,还能判断其‘传播价值’。”
手机在此时震动,是苏晚萤发来的定位:行政审批大厅档案扫描室,信号强度-58分贝。
他点开附带的视频,画面里她正将一只老旧皮箱搁在扫描台,箱扣是铜制的,边缘磨得发亮,应该是从博物馆修复室顺来的——那是20世纪80年代档案员的标准配备。
“杜志远家属、陈立仁子女、林秋棠直系亲属……”沈默念出视频里苏晚萤填写的申请人姓名,手指在桌面敲出短促的节奏。
这三个名字他在林秋棠的工作笔记里见过,都是2025年4月7日那起“意外事故”的关联人,官方记录里他们的家属从未提出过档案补录申请,因为“当事人已无直系亲属”。
但苏晚萤伪造的申请表引用了1983年《档案管理暂行条例》第12条——“无明确亲属的历史事件关联人,可由街道办代为申请补录”。
她甚至翻出了当年的街道办公章模板,用修复专用墨水拓印在表格右下角。
这种墨水会在扫描时呈现20世纪80年代的纸张老化特征,连光学字符识别(OCR)系统都会误判成旧档。
“聪明。”沈默笑了,这是他今晚第一个真正的笑容。
苏晚萤总说他的笑像解剖刀划开皮肤的瞬间——精准,不带温度,但此刻他的眼角微弯,因为他知道,当市政云平台检测到三份指向同一缺失档案的申请时,系统会自动触发三级追溯程序。
而残响,会在这个“程序漏洞”里种进一颗种子。
打印机再次启动,这次吐出的是阿彩发来的现场照片。
照片里她穿着城建局施工队的荧光马甲,蹲在电缆井边,左手握着喷漆罐,右手的工作手套沾着碳粉和铁屑——那是她混合了旧居墙面墨汁残渣的导电涂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