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9章 宽肩、细腰、翘臀、螳螂腿 (第2/2页)
这话虽简单,却蕴含着最基础的“超量恢复”原理。谢永强将信将疑,但看着谢锋那身极具说服力的肌肉,也暗暗决定以后干活得更卖力些。
砖厂这边忙得热火朝天,窑区那边也没闲着。
第三窑青砖眼看就要烧制完成,开窑后,村里建暖房所需的砖块也就勉强能凑够了。
烧制木炭的活计虽然暂时停了,但姚大也没闲着,他带着专门负责烧炭的几个汉子,每天上山寻找合适的木材,砍伐,再运回来。
如今他们有了谢广福“赞助”的神器——一把现代工艺的大木锯,用起来削木如泥,效率比之前快了何止一倍!
他们用这把锯将木材切割成合适的长度,再劈成大小均匀的柴薪备用,为后续烧炭做准备。
这把锯子自然也引起了老木匠张林木的注意,他跑来看了好几次,摸着那光滑的锯条和无比锋利的锯齿,稀罕得不行,心里琢磨着哪天谢广福得空了,他高低也得去求一把来,这对他做木工活帮助太大了。
而村里的另一个技术核心人才——谢铁匠,如今也是今非昔比。
他新收了两个机灵肯干的小徒弟,现在蟹壳窑这边加上他共有五个人,每天炉火不熄,轮班作业,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从早响到晚。
他们现在每天大约能打出五到六把质量上乘的锄头或铁锹,或者十来把镰刀、柴刀等小件农具。
之前库存的“铁疙瘩”确实消耗很快,但谢广福早就提醒过他们,铁疙瘩用完了可以去之前军器监废弃的那个半成品铁矿洞搜集残留的铁矿石回来自己熔炼。
所以,桃溪村田大力他们所担心的“铁料用完”问题,在桃源村这边基本不存在,谢铁匠已经有了稳定的原料补充渠道。
谢铁匠现在的收入方式没变,还是计件制,只不过每把农具的单价从原来的三十文降到了二十文。
这是因为他的两个新徒弟的工钱是从村里公账出的,降低单价也合情合理。
谢铁匠本人压根不会去计较工钱是三十文还是二十文,他一门心思全都扑在了锻造技术的提升上。
如今,他亲手锻造出的农具,品质已经能达到谢广福给他的那几件“样品”的七八分水准了!
无论是硬度、韧性还是手感,都远非市面上普通货色能比。
他甚至开始尝试锻造一些不常见的工具,比如不同用途的锯子、更加精巧锋利的匕首等,虽然火候和细节处理上还差点意思,但这份钻研劲头就值得肯定。
至于村里婶子们定制的锅具,技术难度相对较低,现在基本都交给徒弟们去练手了,他主要负责技术含量更高的农具和刀具的锻造与质量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