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集:秘密训练 (第1/2页)
铁壁关的冬日,风是带着牙齿的。清晨天还没亮,呼啸的北风就卷着砂砾,狠狠抽打在土坯墙上,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无数只小虫子在啃咬。上官悦的土屋没装窗棂,只在窗口糊了层破旧的麻纸,风一吹,麻纸就“哗啦”作响,漏进来的寒气顺着墙根爬,冻得土炕边缘都结了层薄霜。
她裹紧了身上的粗布棉衣——这是亲卫营发的冬装,布料粗糙,里面的棉絮都板结了,保暖性差得可怜。但她没心思管这些,此刻正盘腿坐在土炕中央,面前铺着几张从现代带来的彩色教程手册,油灯的火苗在旁边跳动,将她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映在斑驳的墙上。
手册的纸张是现代工业的产物,光滑厚实,与这个时代粗糙的麻纸截然不同。上官悦用手指轻轻摩挲着封面,上面印着一只展开的白色滑翔伞,背景是蓝天白云,这画面让她想起穿越前见过的户外广告。她深吸一口气,翻开第一页——《初级滑翔伞飞行手册》,扉页上用黑体字写着“安全第一,敬畏自然”,这八个字,她在心里默念了三遍。
接下来的几天,她几乎把自己关在了屋里。白天,她逐字逐句地研读手册,连注释里的小字都不放过;晚上,她就着油灯的光,在一块小木片上画满了符号——A代表伞衣(A-Canopy),B代表伞绳(B-Lines),C代表背带(C-Harness),这是手册里的“ABC检查法”,她怕记混,特意画出来,系在手腕上,随时能看。
“起飞前先查伞衣,有没有撕裂、磨损,伞绳有没有缠绕、断股,背带的卡扣有没有扣紧……”她一边念,一边用手模拟检查的动作,从头顶的“伞衣”(空气)摸到腰间的“背带”(腰带),连每个卡扣的位置都记得清清楚楚。
遇到不懂的地方,比如“紊流应对”“失速恢复”,她就反复翻看手册里的图解,在脑海中构建画面:假设自己正在空中,突然遇到紊流,伞衣开始剧烈抖动,她该怎么调整重心——身体前倾,缓慢拉左刹车绳,让伞衣左侧减速,右侧加速,从而脱离紊流区。她甚至会在土炕上模拟这个动作,一次次调整身体的角度,直到肌肉形成记忆。
有天夜里,她梦到自己在野狐峪滑翔,突然遇到强侧风,伞绳缠在了一起,她慌乱中忘了应急方案,从空中摔了下来。惊醒时,她浑身是汗,手心还攥着那本卷了边的手册,油灯已经快烧干了。她不敢再睡,借着微弱的油光,重新翻看“伞绳缠绕应急处理”那一页,把步骤背得滚瓜烂熟。
几天后,她觉得自己把理论摸透了,才找了块破布,把手册仔细包好,藏进土炕的藏物洞,然后去求见李崇韬。
中军大帐里,炭火盆烧得正旺,暖意融融,与外面的寒冷形成鲜明对比。李崇韬坐在帅案后,正在看前线送来的战报,眉头皱得紧紧的。听到上官悦进来的声音,他抬起头,放下手里的竹简,指了指旁边的凳子:“坐吧,你的伤怎么样了?”
“谢大将军关心,卑职的伤已无大碍,只是偶尔还会隐隐作痛。”上官悦坐下,双手放在膝盖上,姿态恭敬,“今日前来,是有一事想向大将军请示。”
“哦?何事?”李崇韬端起桌上的热茶,喝了一口,目光落在她身上,带着审视。
上官悦定了定神,组织好语言:“回大将军,卑职近日在家养伤,时常想起在鹰嘴岩用‘翼装’脱困之事。虽当时是侥幸,但卑职觉得,其中借风势、控落点的道理,或许能改良一下,用于精锐斥候的渗透和侦察。”
她顿了顿,小心翼翼地观察李崇韬的反应,见他没有打断,继续说:“若是能让斥候借着风势,从险峻的山谷滑翔而下,既能避开波斯人的巡逻队,又能快速抵达敌后,获取情报。卑职恳请大将军允准,在关隘附近找一处僻静的山谷,让卑职尝试摸索,或许能为我军增添一项奇招。”
李崇韬放下茶杯,手指在帅案上轻轻敲击着,陷入了沉吟。他想起上官悦带来的波斯军情,想起那个离奇的“滑翔翼”,这个年轻人总能带来些意想不到的东西。若是真能改良出用于斥候的技巧,对目前的战局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你想在哪里尝试?”他问。
“回大将军,卑职曾听说,关西西二十里外有个野狐峪,那里地势偏僻,人迹罕至,山坡平缓,适合摸索技巧。”上官悦早就打听好了野狐峪的情况,此刻回答得滴水不漏。
李崇韬点了点头,又问:“需要什么物资?”
“卑职只需要一些普通的绳索、皮料,还有几架风筝(用来掩人耳目),这些都能向军需官申领。”上官悦故意不提滑翔伞,只说些常见的物品,“另外,卑职请求每日午后前往野狐峪,日落前必定归营,绝不擅离。训练内容也会严格保密,不向任何人透露。”
李崇韬盯着她看了片刻,见她眼神坚定,没有丝毫犹豫,最终点头:“准了。本帅会吩咐军需官给你调配物资,也会让人守住野狐峪的入口,不让闲杂人等靠近。但你记住,若是发现你泄露机密,或借训练之名做其他事,军法处置!”
“谢大将军!卑职定不负所望!”上官悦连忙起身,抱拳行礼,心中暗暗松了口气。
第二天午后,上官悦牵着黑风,背着一个特制的马鞍袋——袋子分两层,外层装着绳索、皮料和一架纸风筝,内层则用厚布裹着拆解后的滑翔伞部件:伞衣叠成了小块,伞绳绕在木轴上,背带折叠好放在最下面——出了铁壁关,往野狐峪而去。
野狐峪果然偏僻。一条狭窄的土路蜿蜒通向山谷深处,路两旁是光秃秃的山壁,上面布满了荆棘,偶尔能看到几只野鸟从草丛里飞起。山谷里很安静,只有风吹过树枝的“呜呜”声,和黑风的马蹄声。
她找了一处相对平缓的山坡,将黑风拴在旁边的树上,然后从马鞍袋里取出滑翔伞部件,开始组装。组装的过程比想象中复杂,她按照手册上的步骤,先展开伞衣,检查有没有破损,然后将伞绳与伞衣的接口一一对应,再把背带与伞绳连接好。第一次组装,她用了半个时辰,期间还因为伞绳缠错了接口,重新拆了再装。
一切准备就绪,她穿戴好背带,深吸一口气,走到山坡顶端。风不大,刚好能让伞衣鼓起。她回忆着手册里的起飞要点:“助跑时身体前倾,双臂自然下垂,感受伞衣的拉力,不要急刹车……”
她开始助跑,脚步越来越快,身后的伞衣果然慢慢鼓起,传来一股向上的拉力。她心中一喜,可还没等她调整重心,就因为跑得太急,身体前倾过度,伞衣瞬间偏向左侧,她整个人失去平衡,“噗通”一声摔在地上,脸颊擦过地面的砂砾,火辣辣地疼。
滑翔伞压在她身上,伞绳缠成了一团。她爬起来,拍了拍身上的尘土,看着缠在一起的伞绳,心里有些沮丧,却没放弃。她蹲下身,耐心地解开伞绳,一边解,一边回忆刚才的失误:助跑速度太快,重心没控制好,忽略了伞衣的拉力变化。
第二次尝试,她放慢了助跑速度,注意力集中在身后的伞衣上。当伞衣鼓起,传来拉力时,她轻轻调整身体重心,让拉力均匀分布在背带上。这次,她成功离地了!虽然只有两三米高,滑翔距离也只有十几步,但她终于飞起来了!
可没等她高兴多久,一股突如其来的侧风刮来,伞衣猛地向右侧倾斜,她下意识地拉了右刹车绳,却拉得太急,伞衣瞬间减速,她又摔了下来,这次是屁股着地,疼得她龇牙咧嘴。
她坐在地上,揉着屁股,看着远处的山壁,突然笑了——虽然摔得疼,但这种离地飞行的感觉,比在鹰嘴岩时安稳多了,这就是现代装备的力量。
接下来的半个月,她每天都来野狐峪训练。早上在家复习手册,午后就来山谷练习,傍晚带着一身尘土和伤痕回关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