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中秋烽火 (第2/2页)
她转身离去,留下老槐树在月光下摇曳,树影婆娑,如同她此刻纷乱的心绪。
长江之上,孟之经与张世杰率领的水师船队正逆流而上。月光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战船首尾相接,如一条银色的长龙,向着四川方向驶去。甲板上,士兵们紧握着手中的刀枪,没有人赏月,没有人言语,只有船桨划水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光州通往邓州的路上,孟之继率领的蛮龙军仍在疾驰。月光下,骑兵们的身影被拉得很长,马蹄声如闷雷般滚动,惊起林间的宿鸟。孟之继回头望了一眼身后的铁骑,又抬头望向天边的圆月,眼中闪过一丝坚毅。这个中秋,没有团圆,却有守护。只要他们多向前一步,前方的山河就多一分安稳。
光州城外的官道上,马蹄声碎,三万蛮龙军如一道黑色洪流,在月光下劈开夜色。孟之继勒住马缰,胯下的“无影”打了个响鼻,喷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瞬间消散。他抬手示意全军暂歇,目光投向西北方向——那里,是邓州的方向。
副将木昂催马上前,这位来自西南蛮族的汉子,脸上还带着部落特有的图腾刺青,声音如洪钟:“将军,再往前五十里,就到邓州地界了。要不要派斥候先去探探路?”
孟之继点头:“好,摸清邓州城防部署,特别是蒙古人的粮仓和军备库位置。记住,只探不打,天亮前必须回来复命。”
木昂领命而去,很快,五十道黑影便消失在路旁的密林里。
孟之继翻身下马,走到路边一块平整的大石旁坐下,从怀中掏出地图,借着月光仔细查看。邓州城位于南阳盆地南部,是连接中原与川蜀的咽喉,也是蒙古人从河南南下、绕道进犯京湖的必经之地。义父孟珙的命令是联络随州的王大用,合兵进攻邓州,可他心里却另有盘算。
手指划过“邓州”与“蔡州”的位置,孟之继眉头微蹙。邓州固然重要,可蒙古人在此经营多年,城防坚固,且驻军不下两万,就算与王大用的随州兵马汇合,攻下邓州也需付出不小的代价。更重要的是,邓州地处平原,易攻难守,就算打下来,蒙古人也必然会派重兵反扑,到时候只会陷入无休止的拉锯战,反而牵制住自己的主力。
而蔡州则不同。那里是蒙古军囤积粮草的重地,据说囤积的粮草足够支撑南下的蒙军三个月。一旦烧毁蔡州粮仓,蒙古人绕道京湖的计划便会不攻自破,甚至可能迫使四川的蒙军分兵回援,这才是釜底抽薪的妙计。
“将军,您在想什么?”亲卫递过来一块干粮和水囊,低声问道。
孟之继接过水囊,喝了一口,目光依旧停留在地图上:“你说,是先打邓州,还是先烧蔡州?”
亲卫愣了一下,挠了挠头:“按孟帅的命令,该先联络王将军打邓州。可……蔡州的粮草若是烧了,蒙古人才会真的撑不住。”
“你说得对。”孟之继站起身,将地图重新折好,“邓州是必争之地,但不是眼下最要紧的。我们可以先打邓州,却不能陷在邓州。”
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决断:“木昂!”
“末将在!”木昂快步上前。
“你率一万蛮龙军,携带十日干粮,天亮后从东门佯攻邓州,务必声势浩大,让蒙古人以为我们要全力攻城。”孟之继沉声道,“记住,只攻不硬拼,拖延到午时即可,然后向西北方向撤退,引诱邓州的蒙军追击。”
“那将军您……”木昂有些疑惑。
“我带两万主力,绕小路直奔蔡州。”孟之继道,“你把邓州的蒙军引开后,立刻派人去随州联络王大用,让他率部南下,与我们在蔡州城外汇合。到时候,我们兵分两路,一路烧粮仓,一路随即打援,定能一举成功。”
木昂眼睛一亮:“将军这是要调虎离山!”
“不错。”孟之继点头,“更是要搅乱局势,撬动一下蒙军的后方布置。邓州的蒙军若是被你引到西北,蔡州的防备必然空虚。我们趁虚而入,烧毁粮草,再回头收拾邓州的残兵及援兵,岂不是两全其美?”
他看向身后的蛮龙军,将士们正坐在地上休息,有的擦拭弯刀,有的检查马蹄,虽然脸上带着疲惫,眼神却依旧锐利如鹰。这些蛮族勇士,本是西南山林里的猎手,自孟之继蛮地买马后投身军旅,也跟着打了几场大仗,看到蒙古鞑子肆虐中原,荼毒百姓,担心着家乡,自然也就对对蒙古人有着刻骨的仇恨,打起仗来悍不畏死。
“告诉弟兄们,”孟之继提高声音,“天亮后,我们要打邓州,但不是为了占城,是为了引蛇出洞!真正的硬仗,在蔡州!烧了蒙古人的粮仓,让他们饿着肚子滚出大宋的土地!”
“烧粮仓!赶鞑子!”三万蛮龙军齐声呐喊,声震夜空,连路旁的树木都为之震颤。
孟之继翻身上马,抽出腰间长刀,指向西北:“木昂,按计划行事!”
“得令!”木昂率领一万蛮龙军,向着邓州东门的方向疾驰而去,马蹄声渐远。
孟之继则调转马头,对剩下的两万将士道:“跟我来,抄小路,目标蔡州!”
两万铁骑没有走官道,而是钻进了路旁的密林。蛮族将士熟悉山地地形,在林间穿梭如履平地,马蹄踩在厚厚的落叶上,只发出轻微的声响。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如同他们此刻正在编织的罗网。
亲卫跟在孟之继身边,低声道:“将军,您这计策虽然妙,可若是王将军没能及时赶到,我们攻蔡州会不会太冒险?”
孟之继目光锐利:“王大用也是久经沙场,定会明白烧毁蔡州粮草的重要性。他的兵马虽不如蛮龙军精锐,却熟悉随州到蔡州的地形,只要他能按时赶到,我们就能万无一失。”
他顿了顿,补充道:“退一步说,就算王将军来不了,我们两万蛮龙军也能拿下蔡州。蛮族的儿郎,从来不怕硬仗!”
亲卫不再多言,心中却对这位年轻的将军更加敬佩。孟之继不仅有勇有谋,更有那份临机决断的魄力,这正是乱世中领兵打仗最需要的品质。
1241年的中秋,烽火代替了灯火,马蹄声盖过了笑语。从四川到京湖,从朝堂到江湖,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战场上坚守。孟珙的“藩篱三层”正在铺开,孟之继的铁骑奔向敌营,郭靖在疗伤,黄蓉在等待,而蒙古人的铁骑,仍在继续南下。
月光下的大宋山河,笼罩在一片风雨欲来的沉寂中。但沉寂之下,是无数人心中燃烧的火焰,是不屈的斗志,是守护家国的信念。这场战争,才刚刚进入最关键的时刻,而每个人的命运,都已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无法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