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李隆基老了,他只剩下多疑了(求推荐票和月票支持) (第1/2页)
新月如钩,冷风扑面。
韦谅一身绿衣金甲,腰悬千牛刀,神色平静的回到了东院。
听到动静,春婉和秋翠立刻迎了出来,站在门口微微福身道:“少郎。”
“嗯!”韦谅点点头,迈步进入房中,然后转身走进书房。
来到后屋,他平静的张开双臂,然后任由春婉和秋翠帮他解开身上盔甲的束带,这才将整件盔甲从身上卸下来。
跽坐在桌几之后,韦谅看着桌几上的清炖羊肉,凉拌莲藕,加一道红枣人参粥,他侧身看向一侧的秋翠,问道:“你阿兄正月十五,能过来吗?”
秋翠赶紧有些激动的福身道:“能!”
“那就一起夜游长安城吧。”韦谅看着春婉和秋翠,笑着说道:“你们也一起去。”
“谢少郎。”春婉和秋翠忍不住满脸喜色的福身。
韦谅笑着摆摆手,然后低头用起了晚膳。
……
用过晚膳,洗漱干净之后,韦谅读了一会书之后,写完谢恩折之后,这才重新回到内室,将被子暖热的春婉和秋翠红着脸起身,对韦谅福身行礼后,这才放下帷帐,吹灭蜡烛,退了出去。
内室一下子暗了下来。
躺在床榻上,韦谅不由得轻轻吐出一口浊气,平和的神色已经严肃了起来。
一瞬间,今日发生的一切,如同走马灯一样,在他的脑海中,不停的闪现出来。
李隆基,年近六旬,两鬓未白,但看起来依旧精力充沛,甚至目光锐利。
这是今日韦谅对李隆基最直观的印象。
也是,到了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才开始。
现在才不过天宝元年,李隆基还有十四年执掌朝政的机会,甚至如果不是安史之乱爆发,他这个皇帝还能多坐几年。
但,也仅仅是苟延残喘罢了。
年纪越大,李隆基也越怠政,躲在后宫和杨玉环醉生梦死,安史之乱的爆发也不过是早晚的事情。
不过还好。
现在的李隆基,毕竟还没有六十,天下虽然隐患重重,但终究盛世当前,他还是能稳稳掌握的。
因为寒潮而引发的唐蕃战事,李隆基应该能看透这里面的危机和机遇,只是他不知道军前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所以才会有些举措失当。
如今,韦谅将寒潮的影响详细的说给李隆基,那么不管是对于军前,还是地方,他都应该能够有所布局。
同时,韦谅自己,在吐蕃,在军情方面表现出的敏锐特质,相信也能够在李隆基的心底留下极深的印象。
这些东西,是韦谅在除夕夜东宫,被贺知章和王忠嗣提问,最后刻意铭记在心,回来之后,又仔细查阅了诸方消息,才得出的结论。
以他来自后世的眼界,很多话,别说是李隆基了,就是王忠嗣这样久经战阵的宿将,也一样感到惊奇。
这些东西,不管是对于韦谅现在在李隆基心底打深印象,还是说将来在官场上立足,甚至积蓄力量都有很大的帮助。
这个时候,韦坚的身影突然出现在韦谅的心底。
韦谅轻轻抬头。
陈王。
除夕夜在东宫。
最后在离开东宫的时候,韦坚和陈王别有意味的一句话,原本韦谅还有些看不明白,但今日,陈王参军田同秀,以在丹凤门看见太上玄元帝君的方式冒了出来。
让韦谅一下子就看穿了这背后的联系。
王忠嗣或许没有看穿寒潮对天下带来的影响,但他清楚知道军前的将士是怎样一种情况。
韦谅现在也明白了。
军中或许并不缺乏精锐,但军中势力交错,有薛家这样的改革派,也有大量的的守旧派。
这种势力交错的情况下,再加上逃卒,缺额,吃空饷,对立,算计,甚至是自我仇视,这种情况下,能和吐蕃一战才是怪事,所以王忠嗣坚决反对急攻,但理由他却是很难对外说。
如今韦谅提出了寒潮这种理由。
王忠嗣一定会将它更加的利用起来。
甚至于在此之前,王忠嗣,韦坚,贺知章,陈王,永王,还有太子李亨,已经开始针对这种情况进行布局。
……
黑暗中,韦谅微微眯起了眼睛。
寒潮之下,想要对吐蕃发起反击,并不仅仅是军前的事情,还有大量的后勤支援。
人力,军械,粮草。
尤其是粮草,从洛阳往长安运送粮草本就艰难,再加上寒潮,大大的增加了运送的时间。
将来不仅是军前,甚至就连长安,还有整个关中的粮食都要受到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疏通漕渠,改良运输方式,加快从洛阳往长安运送粮草的速度和频次,才是真正能对陇西军前,还有洛阳,进行有效帮助的方法。
历史上韦坚就是这么做的。
他从长安县令,调任陕郡太守,改革了漕粮运输方式,从而让江南的粮草可以更快的,更方便的运往长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