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少年意气,天下最是可贵(求推荐票和月票支持) (第1/2页)
上元佳节,长街上人影纷纷。
然而即便是如此,眼下街上的人也还不算太多。
到了晚上,那才是火树银花,星灯如昼,鱼龙狂舞,璀璨繁华街市景象。
张镐骑马跟在韦谅身侧,面色不由得微微有些凝重。
几番交谈,他发现这位韦家郎君,虽然文典深厚不如自己,但言谈之间,却总能一言直指根本。
相对于在很多地方,张镐言谈之间的咬文嚼字,韦谅也总是忍不住的皱眉。
“张兄!”韦谅稍微拉住马缰,看着张镐认真道:“以在下之见,张兄若是今年参加科举,韦家就不奉陪了,但若张兄肯缓上一年,明年科举,那么这一年的所有开销,韦家全部承担,在下也会帮助张兄扬名,甚至到了明年科举之后,一旦张兄中举,韦家在选官之时也会协助,但若是张兄不耐……”
“明年再考!”张镐直接抬头,脸色虽然有些难看,但也有些放松的苦笑道:“和韦郎君一番言谈,在下终于察觉自身所差严重,如今回想,竟有恍然隔世之感。”
真传一句话,假经万卷书。
科举的关键在于把握重点,纵论核心,言辞有度,章法有节,而张镐以前科举,总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甚至在一些不重要的细枝末节上用大量笔墨。
耽误了时间,也消耗了考官的情绪。
这才导致科举屡屡失利。
如今回头来看,自己的那些错误,真是愚蠢的可笑。
“在下需要好好的沉淀沉淀。”张镐苦笑着点点头。
“也好。”韦谅点头,说道:“韦某虽然年幼,但如今也在圣人跟前侍奉,偶尔也需写些谢恩折一类的东西,正好让家中聘张兄为西席,帮助韦某处理一些事务,另外,在下读书时有些问题,也正好向张兄请教。”
张镐有些苦涩,但还是坦率的说道:“如此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一句话说完,张镐彻底的松了一口气。
说实话,他之所以急着科考,急着考中科举,就是因为他手上欠大慈恩寺的香积钱不少,正常情况下只有考中进士,才能让大慈恩寺宽限一些。
如今,他入了韦府为西席,大慈恩寺那边自然就会缓和下来。
韦谅从张镐身上收回目光,眼底闪过一丝兴奋。
他原本对秋翠的哥哥并不抱多大指望,一个生活窘迫到让自己的妹妹到韦家作婢女,却还要坚持科考,而且还是在欠了大笔香积钱的哥哥,能有多好。
不过现在,从言谈之中,韦谅能看得出来,张镐的学识非常的渊博,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很多不通的地方,只要点破,也是迅速就能反应过来。
他只需要积淀一年,科考不成问题。
当然,仅是个人能力方面。
至于其他,还是需要韦家出力。
当年,张镐落入今日的窘迫,实际上更多的是和他的性情有关,沉默,不善言辞,内向,甚至有些恐惧与人交往。
这种人,在如今这个世道,落入这种境地并不奇怪。
但这样的人,一旦通透,未来将会极有助益。
……
上元节,东市人潮汹涌。
从东市出来,韦谅看向对面的平康坊,对着张镐道:“走吧,去平康坊找个地方歇歇脚。”
张镐想要说什么,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走吧。”韦谅转身看向一青一白男子打扮的春婉和秋翠,说道:“带她们见见世面,对了,刀拿好。”
“喏!”张镐神色放松下来,拱手领命。
四名侍卫,有两人在平康坊外看住马匹,有两人跟着韦谅等人一起进了平康坊,只是落入一丈左右。
平康坊最繁华的,就是从东市过节而入的一段。
如今虽然不过是午后,但教坊之中,红灯高挂,罗裙之下,白皙隐现,不知不觉中引人向往。
春婉和秋翠看得面红耳赤,但韦谅却只是平静的向前。
张镐跟在一侧,有些好奇的问道:“少郎似乎对这里并不感兴趣?”
“少年意气,天下最是可贵。”韦谅侧身看向张镐,说道:“守少年意气,守一往无前,守坚韧不拔,这种消磨少年意气的地方,能不来最好不来……”
“说的好!”一个声音从侧前方传来,韦谅下意识的抬头。
就见一名穿着灰色布袍,头戴骨簪,风姿俊朗的青年士子站在前方,满脸赞叹的看着韦谅,对他刚才的话很是赞同。
站在一侧,一身大红襦裙,手里提着灯笼的妇人,看样子是他的夫人。
韦谅神色欣喜的拱手道:“多谢兄台赞同。”
“客气,客气。”灰袍男子客气的拱手,看向韦谅的目光,像是遇到了知己一般。
韦谅刚要开口说些什么,突然,他的目光看向一侧的妇人,皱眉小心的问道:“咦,可是王家娘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