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家族渐昌,紧盯人情债 (第1/2页)
含元殿,铜鹤独立。
丹陛之上,李隆基看着眼前的试卷,淡淡道:“以太原王阅为榜眼,河东柳浑降一名为探花,就这样吧。”
“臣领旨。”韦陟沉沉拱手,神色凝重。
李隆基将奏本和所有试卷推到一旁,然后平静的说道:“诸事准备妥当后,明日放榜。”
一瞬间,殿中群臣齐齐拱手道:“臣等领旨,陛下万寿无疆。”
李隆基抬头,说道:“诸卿辛苦了,传旨,参与科考,九品以上官员,每人授锦缎五匹。”
“谢陛下隆恩。”群臣再度拱手。
“退朝!”李隆基不再多言,直接站了起来,朝着殿外而去。
“臣等恭送陛下!”群臣齐齐拱手,神色平静习惯。
韦谅的眉头不由得轻皱起了起来。
这一届科举从头到尾,他都是亲眼看着的,到现在,他总算是品出了一点味道。
就在这个时候,李林甫率先起身,朝着殿外而去,走到韦陟身边的时候,他平静的说道:“韦侍郎,抓紧一些,明日巳时张榜,昭告天下!”
“喏!”韦陟认真拱手。
李林甫,牛仙客,李适之等六部尚书九寺寺卿率先而走,韦陟这才朝着殿外而去。
走过韦谅身边的时候,韦陟深深的看了韦谅一眼,然后大踏步的朝外而去。
韦谅一时间满头雾水,这什么意思?
难道元载能成为状元,是和他有关?
……
夜幕笼罩,春寒倒回。
亲仁坊,韦府。
柳枝随着夜风摆动。
书房之中,烛火燃烧。
韦坚坐在桌几之后,放下手里的《汉书》,看向刚将锦缎送给母亲姜氏的韦谅道:“圣人这些年一直在试图调整科举当中,寒门士子和世家子弟的比例,你叔父这几年就是在替陛下做这些事情,但圣人依旧还是不满意。”
“寒门士子和世家子弟的取士比例。”韦谅轻轻点头。
不管是哪个皇帝,也都不愿意满朝上下都是世家子弟,毕竟这样一来,最终受影响的是皇帝对天下的控制。”
开元末年的李隆基,很多地方还是可取的。
“你叔父虽然在竭力搜捡,但很多事情也不是他完全说了算的,毕竟他只是主考,最后到他手上的考卷,已经是别人刻意挑选过的,他最多搜落卷几份,多查几回。”
韦坚摇摇头,道:“整个科考里外无数考官,谁知道谁受了请托,你叔父只能控制录取的不是什么草包,甚至稍微有些看得过去的,他都尽可能的录取,但这个比例……”
“世家子弟还是太多了,而且名额也太少!”韦谅有些皱眉。
韦坚摇头道:“科举,不是陛下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你叔父一个人的事,天下世家彼此都有默契,我们韦家只是尽可能按陛下之令行事。”
使功不如使过。
韦家经过了韦皇后一案的那些人,朝堂上的每个人都很小心。
“而且说到底,我们韦家的根基,不在上,而在下。”韦坚认真的看着韦谅,道:“这些事情你知道就可以。”
韦谅略微沉默,躬身道:“喏!”
韦坚神色放松下来,笑着说道:“元载此次得了状元,虽是陛下钦定,但你叔父是主考,之前你又帮了他一把,不管怎样,这个人情,清源县伯,他要记我们的了。”
“是!”韦谅笑着点头,他的父亲在意的是朔方节度使、权知河东节度使、摄御史大夫、左羽林军上将军王忠嗣的人情。
而韦谅在意的是元载本人。
元载将来能成为宰相,哪怕是贪得无厌的宰相,他的能力和手段也是不容置疑的。
甚至在韦谅的眼里,元载几乎可以和高宗朝的李义府,还有现在李林甫相比。
在某些方面,元载的作用比王忠嗣要大。
“你在想什么?”韦坚有些好奇的看着沉思的韦谅。
韦谅回神,拱手:“儿子在想,元载已经是状元,通过吏部试之后,就能任官,到时候,他……”
“应该是秘书省校书郎和太常寺太乐丞。”稍微突然停顿,韦坚摇摇头:“本届科举的试题,是与道有关,所以也有一定的可能,元载最终会被调为宗正寺崇玄署博士。”
秘书省校书郎是正九品上的官职,而太常寺太乐丞和宗正寺崇玄署博士,是从八品下的官职。
虽然位卑,但都有一定的机会接触到皇帝,不可小视。
“怎么,你有别的想法。”韦坚抬头看向陷入沉思中的韦谅。
“没什么。”韦谅笑着摇头,道:“儿子在想,元载什么时候,能任监察御史。”
“监察御史。”韦坚抬头,直接盯着韦谅。
韦谅赶紧摆手,说:“儿子没有别的想法,若元载能入御史台,那不管怎样,对太子府都是一件好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