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天下极重,太子殿下现在还担不起(3/3,求追读求月票) (第1/2页)
十六王宅,太子府。
韦谅站在殿侧,看着东宫少监程文远,将自己带来的一马车礼物拉去后院,他才稍微松了口气。
转身,韦谅跟在贺知章的身后,进入了内殿之中。
李亨一身淡黄色衮龙袍,坐在中央主榻上,好奇的看着手里的纸笺。
李辅国站在一侧,温和的笑着。
李亨看到韦谅进门,这才放下纸笺,叹声道:“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韦谅脸色微微发红,跟着贺知章一起行礼道:“见过殿下!”
李亨看着韦谅,似笑非笑道:“如今这首诗,已经传遍了整个长安,便是李太白也自然愧之不如。大郎啊,孤怎么就没有早看出你是这么个性子呢。”
“殿下!”韦谅一时间有些无地自容的感觉。
“哈哈哈!”李亨笑着摆摆手,说道:“好了,不逗你了,孤听说,你此次升任尚辇奉御,族里本来要为你准备宴席,你以为牛相守孝而拒,这一点做的很好,很好。”
李亨的脸色已经严肃起来。
韦谅沉沉拱手,说道:“有些事情殿下可能不知,臣入兵部三个多月,老相内外协助极多,教导极多,尤其是一些兵部真正要害,都和臣讲的极透。”
“兵部真正的要害?”李亨诧异的抬头。
韦谅一愣,侧身看向贺知章:“贺监,能说吗?”
贺知章目光一挑,话题怎么到这里了?
突然,贺知章脑海中一道灵光闪过,随即他笑着对韦谅说道:“有什么就说什么,你个小儿能够看出来的要害,圣人也不会太过介意的。”
说话的同时,贺知章瞟了李辅国一眼。
李辅国顿时就明白了过来,轻轻颔首。
“是!”韦谅拱手,然后看向李亨道:“兵部兵部,自然以兵为主,殿下应当知道,如今大唐是以募兵制为主,早些年,募兵制也很是有一些辉煌。”
“嗯!”李亨坐正,认真的点头。
韦谅叹了口气,道:“然而这些年,随着募兵的门槛逐渐的放低,大量良莠不齐的百姓进入军中。”
府兵制崩溃,均田制崩溃。
大量没有土地的百姓,被朝廷编入军中,最后送入四方节度府。
李亨面色沉重的点头,这些他是知道的。
“这件事情,虽然也有些问题,但问题并不是很大,问题真正的隐患在于人心。”韦谅在“人心”两个字上,刻意的加重了语气。
“人心?”李亨有些不解。
“募兵制,最大的问题,便在于将领们开始拥有了大量的私兵。”韦谅认真拱手,道:“如今四方节度使有权不经过朝中,便将赋税直接转为军费,还有战场缴获,都是军中自己处置,而不上缴长安。”
李亨看着韦谅,侧身皱眉:“卿说的,都是太宗朝和高宗朝的事情了,曾祖母以来,天下兵权便开始转变,这是没办法的事,而且卿也说过,早年很是有一些胜仗,即便是如今,四方节度使也依旧忠诚恭顺。”
“臣说的不是四方节度使的事情,而是他们下面的那些中下层军官,那些校尉,都尉,郎将,军使一类,还有大量的基层军官。”韦谅对着李亨拱手,担忧的说道:“他们的手上有大量的缴获,可以不受监控的自由支配,让他们手上的私兵越来越多,私心也越来越膨胀,现在他们的位置还低,可一旦他们将来走向高层,那……”
现在募兵制还没有到彻底崩塌的地步,各地的将领,除了一个安禄山暗藏异志以外,其他人对朝中都是忠心耿耿。
高仙芝,哥舒翰,夫蒙灵察,哪个不是这样的。
即便是安禄山的族兄安思顺,也一样对朝廷忠心耿耿。
甚至是安禄山,现在在表面上也装的无比恭顺。
但是,那是现在。
距离李隆基六十岁不远了。
“牛相为左相,兼兵部尚书的时候,最是担心如此,兵部上下,也包括臣,都以监察四方大小将领,甚至是想办法从根本上解决募兵制的隐患为己任。”
韦谅稍微停顿,对着李亨拱手道:“殿下想想,天下有兵七十多万,随便一个队副就是从九品下的官,一个队正已经有正九品下了,也就是说,天下武官起码有数万,也就是数万拥有私兵的将领。”
一句“数万拥有私兵的将领”,李亨彻底变色。
数万将领。
天下中下层的将领实在太多了,有几个有异心的太正常了。
如果是早年府兵制,自然一点不用担心,但这些年,兵权财权下放,那些人的野心早就起了。
如今恐怕就是在一个爆发的时机罢了。
韦谅继续拱手,说道:“这还仅仅是兵,殿下,还有粮啊,算上损耗,大唐每个月要供给军中的粮草,起码在两百万人次以上,殿下!”
李亨的脸色已经难看的可怕。
数万因为私兵已经起了野心的将领,还有每个月都需要输送的超过两百万人次的粮饷,李亨已经感到整个天下,如同万钧重山一样的压在他的身上,让他连呼吸都呼吸不过来。
韦谅眼神虽然同样沉重,但他的目光却是轻巧在贺知章和李辅国身上掠过。
一瞬间,他的眼神甚至看向了大明宫的方向。
韦谅收回目光,轻叹一声道:“臣在兵部三个多月,左相对臣教导极深,原本以为臣会在左相教导下为陛下效力,解决天下隐患,没想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