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1 章 洛阳未来的工业发展。 (第1/2页)
在陇海铁路洛阳站附近,一大片空地上,新的厂房开始建造起来。
除了这些忙碌的工人之外,还有一些肩上挂着步枪的军人,在这片厂房附近巡逻。
这些新厂房,都是刘镇庭让人建的。
1929年的洛阳,由于长期的战乱、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资金的短缺,其发展远远落后于郑州和开封。
现在的洛阳城,仅仅维持着区域商贸中转站的地位,尚未形成近代工业体系。
即便是紧邻陇海铁路洛阳火车站的南关商业街,发展也特别落后。
唯一的几家洋行,也都是由本地人代理经营的,这也充分显示出当时洛阳的经济落后程度。
要想让洛阳在短短几年内实现快速发展,就必须发展工业。
而重工业需巨额资金/技术,现在根本就不适合洛阳的发展。
因此,刘镇庭决定在洛阳火车站附近新建一系列工厂,包括化工厂、面粉厂、洋灰厂、棉纺织联合工厂、小型发电厂以及农具机械厂等轻工业。
将这些工厂建在火车站附近,就能够将原材料和产品快速运输到各地,而工厂则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
通过这种“工农互哺”的模式,可以有效地拉动内需,促进洛阳市经济的繁荣。
这样的发展路径既符合洛阳的资源禀赋,又能够迅速形成一个完整的经济循环体系,为未来的工业化进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深秋的洛阳,寒意已悄然侵入这座古都。
刘家位于城西的宅邸,是从一名本地商人手中买的。
庭院内,青砖铺就的地面泛着霜白。
几株老槐树光秃秃的枝桠在微风中轻晃,更添几分萧瑟。
然而,庭院一角,几盆耐寒的菊花却开得正艳,金黄、暗紫,倔强地昭示着生命的活力,似乎也隐喻着这座城在乱世中寻求转机的微光。
正厅里,坐在主位上的刘镇庭一身笔挺的灰布军装,腰间佩着锃亮的军官皮带,马靴擦得锃亮。
整个人显得英挺干练,带着一股军人特有的利落和不容置疑的气势。
坐在刘镇庭对面的,是一位中等偏瘦的身材,面容清癯的中年男子。
这名中年男子身着深色中山装,洗得有些发白,却浆烫得一丝不苟。
一副圆框眼镜架在高挺的鼻梁上,镜片后的眼神却异常锐利。
像两潭深不见底的古井,沉淀着学识、阅历和对这片土地深沉的忧虑。
他微微前倾着身体,双手交叠放在膝上。
姿态谦和,却自有一股读书人的风骨和历经世事的沉稳。
这人叫白鹤龄,字:云衢。
1881年生,是河南洛阳老城人。
洛阳本地望族“白家”之后,祖父为晚清举人,父亲经营过粮行和当铺。
家道中落后,白鹤龄少年时外出求学。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考取官费留学,赴日本东京明治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深受日本明治维新后实业救国思想影响。
留日期间,考察过日本大阪、名古屋等地的纺织、机械工厂,对近代工业管理有直观认识。
曾短暂担任过洛阳县知事(县长),因不满军阀混战、苛捐杂税,愤而辞职,转而投身实业。
为了请出这位大才,他可是费尽了心思,甚至拉上了父亲刘鼎山亲自登门。
看到刘家父子这份诚意,以及刘镇庭打算发展事业的计划,彻底打动了白鹤龄,这才答应出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