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交汇 (第1/2页)
那晚书房里关于“界限”的无声交锋与最终达成的共识,像给高速运转的系统进行了一次精准的校准。谢艳玲与林镇钦之间的关系,进入了一种更加收放自如、张弛有度的状态。他们依旧是彼此最亲密的伴侣与最信任的战友,但那份因过度关切而可能产生的黏着与负担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清爽的、基于绝对信任的松弛感。
谢艳玲彻底放下了心中那点微妙的顾虑,全身心投入到最后的攻关中。林镇钦提供的那条关于“瑞科新材料”的线索,果然起到了关键作用。团队经过反复试验和配方调整,终于攻克了那个困扰他们许久的涂层附着力难题!传感器的核心性能指标达到了预期,甚至略有超出!
消息传开,“心域”内部一片欢腾。这不仅仅是解决了一个技术问题,更是证明了他们自主研发路线的可行性,极大地提振了士气。谢艳玲站在实验室里,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漂亮的数据曲线,眼眶微微发热。这一刻,所有的压力、焦虑、不眠之夜,都化为了值得。
她没有立刻将这个好消息广而告之,而是下令团队乘胜追击,进行更严格的可靠性测试和初步的小批量试产。她要确保万无一失,才会向市场和一直默默关注着“心域”动向的“基石资本”交出这份答卷。
与此同时,林镇钦北美新能源工厂的许可危机,也在他亲自飞赴当地,进行了一系列高效而强硬的斡旋后,得以解决。他并未动用非常规手段,而是凭借林氏扎实的前期环保投入、详尽的技术方案以及对当地就业的承诺,说服了相关机构和社区,拿到了关键许可。工厂得以按计划继续推进,林氏在海外市场的声誉和执行力再次得到验证。
他回到海城时,身上带着长途飞行的疲惫,但眼神清明锐利,显然对结果满意。谢艳玲去机场接他,没有过多询问公务,只是在他坐进车里时,递给他一个保温杯,里面是她根据他偏好泡的参茶。
林镇钦接过,喝了一口,温热适宜的液体滑过喉咙,驱散了些许疲惫。他侧头看她,注意到她眉宇间虽然带着倦色,但眼底却有一种压抑不住的、明亮的光彩。
“看来,你这边也有好消息。”他放下保温杯,语气肯定。
谢艳玲忍不住弯起嘴角,点了点头:“传感器,基本成了。”
林镇钦深邃的眼中掠过一丝真正的笑意,很淡,却真实。“恭喜。”
没有过多的夸赞,没有追问细节,只是一句简单的“恭喜”,却比任何话语都更让谢艳玲感到被理解和认可。他遵守了“界限”,将成功的喜悦和接下来的挑战,完全留给了她自己和她的团队去品味和面对。
车子平稳地行驶在回别墅的路上。夕阳的余晖将天空染成一片温暖的橘红色。
“承砚这几天怎么样?”林镇钦看着窗外流转的街景,忽然问道。忙碌的间隙,对儿子的思念总会不经意地漫上心头。
“很好,又学会了一个新词,‘星星’。”谢艳玲笑着回答,“每天晚上都要指着窗外咿咿呀呀。保姆说他这两天试图自己用勺子吃饭,虽然弄得一团糟,但很有架势。”
听着她描述儿子成长的琐碎细节,林镇钦冷硬的眉眼不自觉地柔和下来。那些庞大的商业布局、复杂的权力博弈,在这一刻,都被这最简单的人间烟火气冲淡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