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期中考试的“逆袭” (第1/2页)
第十六章期中考试的“逆袭”
十一月的风总带着股清冽的霜气,凌晨六点的路灯还亮着,把林晓雨的影子拉得又细又长。她怀里抱着本物理笔记本,封面边缘被手指磨得发毛,露出发黄的纸芯,指尖触到扉页上“坚持”两个字时,才觉得冻得发僵的手有了点暖意——那是上个月她卡物理题卡到哭时,苏晴用红笔写在上面的。
教学楼的铁门还没开,晓雨靠在冰冷的铁栏杆上,哈出的白气在空气中散得很快。她翻开笔记本,红色笔标着的重点公式在路灯下格外清晰,蓝色笔写的易错点旁,还画着小小的太阳示意图——那是她怕自己记混受力分析,特意画的“提醒符”。昨天晚上复习到十二点,物理最后一道大题还是没搞懂,她揉着发酸的眼睛时,妈妈端来的热牛奶还冒着白气,轻声说“别太累,尽力就好”,可她知道,自己不想只做“尽力”,她想证明给爸妈看,也想证明给自己看,喜欢文学和学好数理化,从来都不冲突。
“晓雨!”远处传来苏晴的声音,她裹着厚厚的羽绒服,手里提着两个肉包,跑过来时围巾都歪了,“给你带的,还是你爱吃的那家,热乎着呢。”
晓雨接过肉包,指尖触到温热的塑料袋,心里也暖了半截。“谢啦,”她咬了口肉包,肉汁溢在嘴里,“昨天那道物理题,你问老师了吗?”
“问了问了!”苏晴从书包里掏出草稿纸,上面画满了受力分析图,“老师说关键是找对支点,你看这里……”她的笔尖在纸上飞快地划着,哈出的白气落在草稿纸上,晕开一小片湿痕。晓雨凑近去看,突然觉得那些之前像“天书”一样的线条,好像突然清晰了——就像上个月文学社社长说的“文字要找脉络,解题也一样,得找到藏在步骤里的‘线索’”。
教学楼的铁门“哗啦”一声被拉开,保安叔叔探出头来:“俩小姑娘,这么早来复习啊?快进去吧,外面冷。”
两人走进教室,暖气还没开,玻璃窗上结着层薄霜。晓雨把物理笔记本摊在桌上,借着窗外透进来的天光,跟着苏晴的思路重新推导那道题。笔尖在草稿纸上沙沙地响,偶尔卡住时,她就抬头看看窗外——梧桐叶落得差不多了,光秃秃的枝桠指向天空,像一道道努力向上的痕迹。她想起九月刚上初三时,第一次模考她排在年级六十多名,爸爸翻成绩单时皱着的眉头,妈妈偷偷跟班主任打电话时的语气,还有她自己躲在房间里,把错题本翻了一遍又一遍的夜晚。那时她总觉得,年级前二十是遥不可及的星星,可现在,跟着苏晴一起刷题,在文学社活动后补数学笔记,每天早起背英语单词,她好像离那些星星越来越近了。
期中考试来得很快,第一场考语文时,晓雨坐在考场里,看着作文题“那一刻,我懂了”,突然想起第一次在图书馆看到那本旧童话书的瞬间——学姐的批注像一束光,让她明白自己喜欢文字不是“不务正业”。她握着笔,笔尖在纸上流畅地滑动,把那些藏在心里的感动,都写进了作文里。
考物理那天,窗外飘起了小雨,雨点打在玻璃窗上,发出轻轻的声响。晓雨拿到试卷,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最后一道大题,居然就是她和苏晴反复推导的那道!她深吸一口气,指尖捏了捏笔杆,按照记得的步骤一步步写,中途卡壳时,她想起苏晴画的受力分析图,想起自己笔记本上的小太阳,很快就找到了思路。
考试结束后,晓雨和苏晴在走廊里对答案,越对越慌。“完了完了,数学最后一道选择题,我好像选错了!”苏晴抓着头发,一脸懊恼,“还有英语完形填空,那几个空我都不确定……”
晓雨的心里也沉甸甸的,她英语作文好像漏写了一个要点,物理选择题也有两个拿不准。“说不定我们都对了呢?”她拍了拍苏晴的肩膀,可自己的声音却没什么底气。回到家,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翻着课本,却一个字也看不进去——她想起这两个月的努力,每天早起背单词,熬夜整理笔记,周末放弃看电影的时间去补数学,如果还是没进步,怎么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