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瞌睡来了送枕头!!! (第1/2页)
翌日。
天光微熹,驱散了长夜的寒意,却驱不散东宫寝殿内弥漫的沉重。
朱标独坐榻上,眼下一片淡淡的青黑,显是一夜未眠。
锦被整齐,显然他连躺下歇息的心思都没有。
昨夜的消息如同惊雷,彻底击碎了他心中最后一丝侥幸与软弱。
父皇的雷霆手段,老师的冷酷预言,交织在一起,让他清晰地认识到……
储君之位,已无退路,唯有前行!!
然而,如何前行?
如何在即将齐聚京城的兄弟们面前立威?
这成了盘旋在他脑中,挥之不去的难题。
他既想震慑住那些可能存在的觊觎之心,又唯恐手段过激,彻底伤了本就脆弱的兄弟情分。
仁厚的本性与他此刻认知到的残酷现实激烈冲突,让他进退维谷。
严惩?
以何名义?
怀柔?
又如何确保威信?
他反复思量,设想了种种方案,却又被自己一一否定。
要么觉得力度不够,无法达到警示效果。
要么担心过犹不及,反而激化矛盾。
这其中的分寸拿捏,远比处理任何政务都要艰难百倍。
窗外的天色越来越亮,宫人开始轻声走动。
朱标揉了揉胀痛的额角,眼中充满了疲惫与挣扎。
最终,他深吸一口气,仿佛下定了决心,对着空荡的寝殿低声唤道。
“来人。”
一名西厂番子应声悄然而入。
“去,”朱标的声音带着一夜未眠的沙哑,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
“请叶先生过来一趟,就说孤有要事相商!”
……
工部库房内。
新一批验收合格的石砖整齐码放,空气中还残留着石粉和尘土的气息。
叶凡与李进并未像往常一样立即投入查验工作。
而是寻了个相对干净的角落,借着天窗透下的光线,聊起了看似与眼前杂物毫不相干的话题。
“李主事,”叶凡随手拿起一块青砖掂了掂,语气随意地问道。
“依你之见,我大明开国已有些时日,根基渐稳。”
“放眼未来,这国策重心,当置于何处?”
“是继续深耕内政,休养生息,还是……另辟蹊径?”
他这么问,自然存了私心。
朱标一旦登基,必然需要一套成熟的班底来推行新政,实现他叶凡那些或许还不便明言的“宏图”。
他可不想到时候事事亲力亲为,打扰了自己规划中优哉游哉的躺平生活。
提前物色、点拨几个像李进这样有潜力,有想法的年轻人,将来把他们推上去,自己躲躲清闲,岂不美哉?
李进闻言,略感意外。
但见叶凡问得认真,他也收敛心神,认真思索起来。
他年轻的脸庞上浮现出一种超越年龄的郑重,目光渐渐变得悠远。
“叶先生此问,关乎国运。”
李进沉吟片刻,声音清晰而沉稳。
“下官以为,内政固本,自是根基,一刻不可松懈。”
“然则,大明之未来,目光或当放得更远。”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向往的光芒。
“先生可曾细读史册?”
“当年大唐,万国来朝,海舶云集,长安、广州、扬州,何等盛况!”
“丝绸、瓷器、茶叶远销海外,异域奇珍,文化思潮亦源源不断输入中土,方成就了那般旷世辉煌!”
“只可惜……下官生不逢时,未能亲眼得见。”
他的语气带着深深的惋惜,随即转为一种坚定的热忱。
“若今生有此机缘,下官定要亲眼看到,我大明重现,不,是超越那般盛景!”
“让我大明旗帜,飘扬于更广阔的天地之间!”
叶凡挑了挑眉,倒是有些意外。
他本以为李进会更多着眼于田亩、赋税、吏治等传统内政。
没想到这年轻人的眼光,竟已投向了浩瀚的海洋。
李进越说越是激动,显然对此思考已久。
“我大明乃天朝上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然天下之大,岂止中土?”
“汪洋之外,亦有万千国度,无数生灵。”
“其地或有丰饶物产,其民亦有其独特技艺、学问。”
“与其固守一隅,不如扬帆出海,宣威德于远域,通有无于四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