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三方定协作,使臣初至暖 (第1/2页)
杜关山见时念安排的事无巨细,颇为满意地点头。
“鸿胪寺这边,译官除负责译文,还会全程跟在使臣身边随时讲解;”
“本官会提前把各国使臣的名单和画像分给大家,避免接待的伙计认错人。”
陈立威指着安保清单的应急预案部分:
“经过相关调整,我们制定了一部分突发情况的应急准备。”
“比如使臣突发不适,差役要在三分钟内联系附近医馆;”
“若有人故意闹事,顺天府会第一时间带离,不影响其他使臣。”
“还得是你啊,老陈!”
杜关山感慨,忽然想起一事补充:
“对了,玉贵妃那边,英国公府已传话,说不再要求在模型区突出世家。”
“之前争的捐赠字样,就按你说的鸣谢栏来,放在模型区侧面就行,没人会再提异议。”
时念心里一松,之前还担心英国公府纠缠,如今总算放下心。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玉贵妃和英国公会放弃,但总归也是好事一桩。
“多谢杜大人告知,如此一来,我们也能更加安心的布置,不用分心应对这些事。”
“鸣谢栏我让晚晴添加了所有捐赠人员,既提了英国公府的捐赠,也没忽略民间力量的贡献,算是两全。”
晚晴闻言当即拿出鸣谢栏设计图,上面工整记录着每一笔款项捐赠。
每个名字字号一样,没有主次之分,按照捐赠的数额排位。
“如此甚好,谁也不得罪。”
陈立威笑着点头:“文盛之会的核心是民生交流,不是世家争名,这样安排最妥当。”
会议开到正午,三方把每个细节都核对清楚。
怡红院负责文化展示内容与氛围,鸿胪寺负责语言沟通,顺天府负责安全与应急。
甚至连使臣休息时茶水温度、模型区讲解语速都做了相应的调整。
“总算都理顺了。”
时念送杜关山和陈立威到院门口,看着他们的轿子远去,心里踏实不少。
暖阳高悬,阳光落在“怡红院”匾额上,满院亮堂。
阿福带着伙计修改西街模型,晚晴给接待伙计分发习俗手册,陆襄跟在译官身后追问西疆话怎么说贵客安好,一派忙碌有序的景象。
*
三月初,寒冷不知何时悄然退去,院角的红梅只剩几只还在顽强绽放。
孔迩街街口的柳树冒出了嫩绿的叶苗,裹着晶莹的晨露。
晨雾还没散尽,檐角“文盛之会接待处”的木牌就被阳光镀上暖光。
驿馆正厅案上,摆着两尊精致模型。
左边是海产公平交易署微缩场景,渔民人偶按十文一斤递鱼,旁侧木牌用各国的语言标注“海产指导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