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我们仨 (第2/2页)
另一方面,崇祯对国丈的处置,又显得无禁忌,毫不留情。
温体仁不由问道:
“个中分寸,陛下究竟依何把握?”
书房陷入沉默。
温体仁亲自起身,走到一旁的小炉边,拎起咕嘟冒泡的铜壶,为周延儒和高起潜各斟了杯滚烫的热茶。
氤氲的水汽驱散了些许凝重。
“此问容后再议。”
温体仁侧坐于原位,将话题拉回:
“说回王承恩之事。”
“依温某之见,王承恩如此公然出入风月场所,行事一反常态之高调,恐怕……是在向朝野吹风。”
高起潜面色一紧:
“吹风?”
温体仁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热气,缓缓道:
“高公公,你与王承恩共事多年,当知其为人。”
“此人对陛下之忠心,毋庸置疑,但其性子,说好听些是沉稳;若说难听,便为木讷,绝非张扬跋扈之徒。”
“骤然得了天大恩典,重获完整之身,依其本性,应是心怀感激,愈发谨小慎微,绝无可能迫不及待地流连于勾栏瓦舍,授人以柄。”
“只有一种可能——”
他顿了顿,看着若有所思的二人,斩钉截铁道:
“陛下在借王承恩,为即将展开的变革吹风造势。”
“变革?”周延儒追问。
“正是。”
温体仁望向炭盆里噼啪跳闪的火星,眼神犀利道:
“王承恩乃内官之首,司礼监掌印,其一举一动,本就备受瞩目。”
“如今他不再是阉人……陛下极有可能,意在改革延续千百年的宦官体制。”
高起潜呼吸一窒。
虽然早有预感,但被温体仁如此直白地点破,仍觉心惊肉跳。
周延儒却皱起眉头:
“只革宦官?”
这……似乎有些小题大做吧?
“于仙朝大业,又有何裨益?”
“所以才说是吹风。”
温体仁摇了摇头:
“先激千层浪,让朝野上下、市井民间议论‘宦官是否还需净身’、‘内廷制度是否合理’——”
这等关乎宫廷秘辛、颠覆常人认知的话题,传播最快,也最能引人遐想。
一旦议论开了,人们的目光自然会从内廷延伸到外朝——
为何要改?
改了之后如何?
是否其他旧制,如内阁辅政、六部运作、乃至《大明律》本身,也都到了需要革新之时?
最终,必将触及到一个根本问题——
“国体。”
闻言,周延儒与高起潜俱是浑身一震,陷入长久沉思。
周延儒率先回过神来:
“……内阁,亦在改动之列?”
“这是必然。”
温体仁语气笃定:
“陛下早已明言,大明将称仙朝。”
“若只改个称谓,制度一切如旧,与换汤不换药何异?”
“既称仙朝,必要有与之相配的筋骨。”
“内阁,不过是其中一环罢了。”
说到这里,温体仁与周延儒不约而同地端起了茶杯,各自露出深思的表情。
高起潜本欲有样学样,转念间放下茶杯,拧着眉毛道:
“咱家又有了新问题。”
他俯身向前,手肘撑在茶几上:
“温大人,周大人,我们仨……应该算奸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