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怎么会有这么多?(求追读,助力三江) (第1/2页)
午后的阳光透过云层,洒在紫禁城积雪的琉璃瓦上。
广场上,官员们三三两两重新向文华殿聚集。
殿内主座,崇祯依旧保持盘膝而坐的姿态。
户部尚书毕自严到得最早。
先向主座恭谨行礼。
随后,便默默走到自己的座位前,眼观鼻,鼻观心,不再有任何多余的动作。
这位掌管天下钱粮的计相,行事向来一板一眼,严谨到近乎刻板。
且反对宦官干预财政事务,与内廷关系疏远。
方才休憩时,他在宫中询问了好几位宦官,想寻个用饭的地方。
却因言语间颇多隔阂,最终只得找到光禄寺的管事,领了份宫中提供的例餐。
——明朝初期,皇帝勤政,要求官员天不亮上朝,之后还要回到各自衙门办公。
为解决官员的吃饭问题,朱元璋建立了赐食制度,由光禄寺负责。
到了明中后期,赐食制度早已糜烂不堪,成了官员们私下吐槽的焦点。
首先,作为宫内出了名的腐败温床,光禄寺经费层层克扣,底下人做出的饭菜质量自然惨不忍睹。
领到的肉品时有异味,饭菜中吃出虫子也非奇闻。
加上菜单常年不变,被朝臣们讥讽为“光禄茶汤”、“衙门味”。
因此,但凡有些条件的官员,宁可自己带饭或让家仆送饭,也绝不碰这口难吃的皇粮。
毕自严却是个例外。
他为人清廉,家境与高位完全不相称,没有家仆随行送饭。
今日只能就着光禄寺提供的、不知放了多久的面点,简单果腹而已。
接着进入文华殿前院的是孙承宗与卢象升。
他们未与英国公张维贤父子同行,而是默契分开。
又过了小半会儿,英国公张维贤才步履沉稳地走进院子。
恰在此时,旁边值房的门打开,以首辅韩爌为首的东林党一行人也鱼贯而出。
张维贤面色如常,与韩爌等人点头示意。
韩爌亦微微颔首回应,神情略显疲惫,其他人则大多目光游离,假装看不到勋贵。
张维贤也不以为意,径直迈步向文华殿内走去。
他的儿子张之极则熟门熟路地在殿外的旁听席坐下。
与此同时,侯恂与文震孟也已坐在旁听席中。
标、成基命等人走过回廊,即将步入文华殿前,钱龙锡不着痕迹地转头,与旁听席上的侯恂交换眼神。
侯恂极其轻微地点了点头,嘴唇微动,用口型无声地说出两个字:
“放心。”
意思是,他已安排妥当,那名“外援”今日不会入宫面圣。
潜在的风险已被消除。
听到这个消息,钱龙锡与韩爌紧绷的面色终于缓和了几分。
待殿内参与议事的重臣,及殿外旁听官员尽数到齐。
崇祯没有睁眼,平淡的声音清晰传入每个人耳中:
“当朕不存在。”
“……是,臣等遵旨。”
王承恩上前一步,先向崇祯的背影躬身行礼,然后转向众人:
“奉陛下口谕,内阁今日需拟种窍丸颁赐章程。”
“此事关乎修士养成,为仙朝人才之根本大计,干系重大。”
“望诸位大人慎议。”
王承恩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看到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缓缓抛出足以让所有人心脏停跳的数字:
“经陛下圣裁,后续用以培育修士的种窍丸,其总数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