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二百二十五章 让想法在阳光下碰撞 (第1/2页)
他拍了拍吴浩的肩膀,“以前总说‘军转民’‘民参军’有壁垒,你们这工作室,直接把墙拆了,让想法在阳光下碰,挺好。”
随行的生态环境部专家望着“沙漠帐篷降温材料”的推广地图,忍不住插话:“那个实习生的反光隔热层,我们流域治理项目也想用——在干旱地区搞生态监测,野外帐篷同样面临高温问题。你们这不仅是技术创新,是把‘点上的突破’变成了‘面上的普惠’,这种辐射能力太重要了。”
走廊尽头的落地窗外,几个年轻人正围着胡杨摆弄“沙行者”的缩小模型,有人蹲在地上画路线,有人举着光伏板调整角度,笑声被风卷着飘进来。周院士望着那片热闹的光影,忽然对众人说:“刚才林溪说‘沙行者’能无期限续航,我看这工作室才是‘无期限续航’的——因为它靠的不是某个人、某个项目,是这群年轻人心里的火,是这套能让火一直烧下去的机制。”
张副总点头附和:“以前总担心年轻人沉不下心,现在看是我们给的土壤不对。你看这儿的孩子,在戈壁滩上能把光伏板做成‘水晶’,能把机器人做成‘沙漠精灵’,不是他们耐不住寂寞,是我们没给他们能折腾出意义的舞台。”
吴浩望着众人眼中的认可,忽然想起工作室刚成立时,有人说“在西北搞创新是自讨苦吃”。此刻风穿过胡杨的枝叶,带着远处光伏阵列的暖意,他忽然明白,所谓创新,从来不是选沃土还是荒漠,而是在任何地方都能种出属于自己的春天。
“其实这些孩子常说,”吴浩的声音里带着笑意,“他们不是在‘搞研发’,是在‘给这片土地解决问题’。光伏板是给戈壁发电的,机器人是给沙漠巡边的,连降温材料都是给哨所挡太阳的——把自己的本事,和这片土地的需要绑在一起,创新自然就有了根。”
夕阳西斜时,考察团的摆渡车再次启动。车窗外,青年创新工作室的白色幕墙反射着落日的金辉,像三块正在充电的巨大电池,而那些在草坪上讨论的年轻人,影子被拉得很长,仿佛正沿着戈壁的纹路,悄悄生长出无数新的可能。
夕阳把戈壁染成熔金般的颜色时,摆渡车正沿着光伏阵列间的道路缓缓行驶。车窗倒映着三万多块深蓝色光伏板,每一块都像被夕阳吻过的镜面,将最后一缕天光折向考察团成员的脸庞。吴浩看了眼腕表,下午六点整,比原计划提前了半小时结束行程。
“晚上安排了便宴,就在基地的绿洲餐厅,尝尝我们戈壁上种的蔬菜和本地的手抓肉。”吴浩侧过身,笑着向周院士和张副总提议。他提前让后厨备了枸杞苗、沙葱这些沙漠里长的时鲜,还有用光伏板温室培育的番茄,甜度比市面上的高出两个百分点。
周院士却摆了摆手,指尖在膝盖上轻轻敲着节奏:“宴席就免了,太耽误时间。我们几个碰了下,晚上七点半开个座谈会,把白天看到的技术点捋一捋,有些细节还得深聊。”他从公文包里抽出笔记本,封面上已经记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其中“混合储能矩阵”几个字被圈了三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