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二百三十一章 看似“笨功夫”,其实最聪明 (第2/2页)
汪良工一直望着窗外掠过的白杨树,树干上的疤痕在夜色中像一只只眼睛。“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青年创新工作室。”他转过身,语气里带着几分感慨,“林溪他们搞的‘沙行者’机器人,从生物仿生到材料选型,再到抗干扰算法,全是跨学科的思路。那个小姑娘讲履带设计时,眼里的光啊,比咱们会议室的投影仪还亮。”
他从包里拿出一张下午顺手拍下的照片,是林溪团队围在白板前讨论的样子,照片里的年轻人有的蹲在地上画草图,有的站着比划,连角落里的饮水机都成了临时讲台。“我们单位也有不少博士硕士,论论文发表量不比他们少,但缺的就是这股子‘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劲。林溪说为了测机器人的抗沙性,带着团队在沙尘暴里蹲了三天,这种劲头,比任何专利证书都金贵。”
张副总忽然笑出声,从口袋里摸出个皱巴巴的记事本,翻开其中一页:“你们看我记的这个——边防帐篷降温材料,成本几十块,降了12℃。就这么个小发明,解决了我们念叨了十年的难题。以前总想着搞高大上的装备,其实战士们在哨所里,最需要的可能就是一块能遮阳的板子,一口热乎饭。”他指着本子上“嗜盐菌发酵青稞饼干”几个字,“这个更绝,热量高30%,零下30℃不发硬,还能调节肠胃——这才是真懂兵心啊。”
周院士闻言点头,忽然想起什么:“说到青稞饼干,你们注意赵博士提到的低温脂肪酶没?0℃时活性保持90%,这不光能做饼干,在生物医药领域用处更大。很多疫苗生产需要低温酶,以前全靠进口,一吨800万,他们用基因编辑技术降到120万,这就叫‘一招鲜,吃遍天’,还能打破垄断。”他推了推眼镜,镜片反射着顶灯的光,“极端环境生物实验室,听起来冷门,其实藏着大乾坤。从深海热液口的古菌到沙漠盐碱层的菌株,他们不是为了猎奇,是真把这些‘边缘生命’当成了宝贝,一个个琢磨着怎么变成技术,这种眼光,十年前想都不敢想。”
汪良工从包里拿出一份基地提供的材料清单,指尖划过“陶瓷纤维隔膜”“石墨烯电极”“钙钛矿材料”等条目:“我统计了一下,他们展示的23项核心技术里,21项实现了100%国产化,剩下两项也做到了95%以上。就拿那个超级电容来说,以前进口一套80万,现在国产化后35万,还能定制参数——这就是自主可控的底气。”他忽然加重语气,“以前我们总说‘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结果被人卡脖子时才追悔莫及。你看吴浩他们,从石英砂到石墨烯,从设备到算法,全是自己啃出来的,这种‘笨功夫’,现在看来最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