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文学 > 我在北大学考古 > 第125章:课堂交锋

第125章:课堂交锋

第125章:课堂交锋 (第1/2页)

邹先生的话锋转变,让苏亦猝不及防。
  
  原来你是这样的邹先生。
  
  面对这样的盛情邀约,苏亦能怎么办?
  
  当然是要拒绝了。
  
  然而,怎么拒绝却是一个技术活。
  
  苏亦的拒绝方式也很简单。
  
  跟搪塞王永兴先生的道理一样,苏亦说,“要不,我先回去问问宿先生,看他那边有什么安排。”
  
  邹先生点头,“这样也好。”
  
  至此,这事翻篇。
  
  话题再次回归课堂。
  
  邹先生又望向苏亦,“要不,你继续讲一讲?”
  
  苏亦讲啥啊?
  
  不讲。
  
  连忙摇头。
  
  邹先生竟然露出遗憾的表情,就连台下的学生也一脸遗憾,就连坐在旁边的王讯都忍不住问,“小师兄,咋不讲?我们还想听呢。”
  
  苏亦瞪他一眼,“安静,邹先生讲得挺好,我就不狗尾续貂了。”
  
  这家伙竟然还贫嘴,“还好不是狗尾续貂蝉!”
  
  “滚!”
  
  这一次,苏亦终于克制不住了。
  
  说实话,邹先生讲课,趣味性还是很足的。
  
  他一开始讲教材。
  
  讲他编著商周考古讲义的经过。
  
  “你们现在使用的讲义是我56年,从兰大调回北大任教的时候,编写的,当时还是油印版,相比较之下,现在的铅印版就镜子很多。”
  
  邹先生当年在兰大的讲授《考古学通论》和《古文字学》,在西北师院还讲《商周铜器》,56年9月份被调回北大历史系任助教,主要指导田野发掘实习。
  
  同时,也开始编写《商周考古》讲义,甚至还讲郭宝均先生所编《殷商考古》改为《商周考古》。
  
  要问邹先生研究生导师是谁?
  
  他肯定会毫不犹豫的说是郭宝均先生。而不是张政烺或者苏秉琦两位先生,尽管这两位先生都是他的指导老师,甚至还苏秉琦先生还参与主要辅导,但邹先生的学术思想显然是郭宝均先生一脉相承。
  
  俩人都是研究商周考古的。
  
  甚至回到北大,他开始的开设也是《考古学通论》商周部分。
  
  不过,邹先生正式讲述商周考古课程,则是在57年。
  
  在此之前,北大的商周考古课一直叫中国历史考古。
  
  从57年开讲,一直讲到现在。
  
  邹先生对商周考古的研究,有多深入,可想而知,苏亦才不愿意献丑,不然好丑的。
  
  邹先生讲完讲义部分,又讲到他的求学之路。
  
  跟台下的学生分享,他是如何从法律系转入史学系以及又是如何走向考古这条路的。
  
  这部分,苏亦不陌生。
  
  但,通过旁人或者是其他资料去获知,跟本人亲自讲述,这两者体验完全是不一样的。
  
  此刻的苏亦,有种见证历史的感觉。
  
  既然讲到史学系部分,邹先生自然而然就讲到顾颉刚的《古史辩》,还讲到顾颉刚的著名史学观点——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
  
  还提到另外一句著名的话,“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
  
  邹先生说完,问,“同学们,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自然是不知道。
  
  要是都知道。
  
  就没苏亦什么事情了。
  
  偏偏他们不知道,苏亦就被邹先生喊起,“苏亦,你跟大家说一说吧。”
  
  之前,研究复试的时候,苏亦就曾经说过自己读过顾颉刚的《古史辩》,显然,这是邹先生记得了。
  
  实际上,北大的诸位师长在学生年代的时候,没读过顾颉刚《古史辩》的人极少。
  
  邹先生不仅读过还精读。
  
  好在,他没问多困难的问题。
  
  不然,苏亦就尴尬了。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之说,主要有三点:第一点,就是邹先生刚才提到的,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这句话怎么了解呢?也很好了解。”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吧,例如:周代,人们起初认为最早的帝王是大禹;到孔子时,人们心目中最早帝王向上提早到了尧、舜;战国时,文献里有了更早的黄帝、神农;汉以后的描述中有了更早的盘古。所以,就是时代越靠后,传说的古代史部分就越长,甚至后面连神话故事都出来了。”
  
  “第二点,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大。这句话,也不难理解。例如,关于舜,舜被孔子时代人们看成是无为而治的圣君,到《尧典》里就成了全方位积极有为的圣人,到孟子时代增加了‘模范孝子’内容。”
  
  “第三,我们即使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确切状况,但是,至少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例如,我们不一定知道实际的夏商史是怎么样的,但是,可以知道东周时代人们心目中的夏商史。这部分,如何知道?自然是从古文献以及考古资料多个方面去了解的。”
  
  “实际上,1923年,顾颉刚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这篇文章里,就已经系统地发表了他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的学说。”
  
  说完,苏亦望向邹先生,像是个等待表扬的三好学生。
  
  邹先生给予肯定,“讲的挺好的。”
  
  那么古史辩讲个啥?
  
  就是单纯的辩论古史吗?
  
  并非如此。
  
  作为疑古学派的领袖人物,顾颉刚提出这样的观点,就是要告诉世人古史不可尽信。
  
  疑古学派把一批古书考订为伪书,对中国最早的古代历史产生了怀疑,因清理伪古史形成古史辩学派。
  
  他的观点,安全就是动摇了人们一直以来的固有观念。
  
  这样就彻底打破旧有的认知,是的中国上古史需要重新研究、认识和构建。
  
  听起来,顾颉刚还挺牛掰的。
  
  实际上,这位先生也挺牛掰的。
  
  然而,疑古学派就没缺点吗?
  
  不然。
  
  到了后面,整个学派的风气就有些歪了。
  
  变成什么都质疑了。
  
  好像对啥都要质疑。
  
  质疑太多。
  
  也不是啥好事。
  
  尤其是在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国内动荡不安,国民一度怀疑自己的文化以及人种之劣等。
  
  这种情况下,你还老怀疑,就动摇国之根本了。
  
  甚至,到了后面,还有人以讹传讹,说顾颉刚认为大禹是条虫。
  
  天地良心,顾颉刚就是打个比方,结果就被断章取义,大肆宣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