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文学 > 我在北大学考古 > 第130章:湖光塔影

第130章:湖光塔影

第130章:湖光塔影 (第1/2页)

十一月的北大,秋意渐浓。
  
  整个燕园都被笼罩在金黄色的童话世界之中。
  
  一眼望去,林荫道满地碎叶与银杏树上的金黄色互相交错,绚丽如画卷一般,很美。
  
  也很浪漫。
  
  其实,北大的银杏树并不多。
  
  西门前共有4棵银杏树,两个华表旁各有一株为古银杏树,何年何月何人种下已未可知,据说都有300多年历史,有点类似于中山纪念堂的木棉王,一样是300多年的历史。
  
  西门的秋,是北大最醒目的秋。
  
  此外,校园也零零碎碎种植着一些银杏。
  
  图书馆旁、未名湖畔、生物楼与第一教学楼之间也有一些银杏树,就连朗润园也种植着一些银杏树。
  
  秋季渐浓,银杏金黄的叶子映衬着一塔湖图、教学楼以及躺在草坪上私语的情侣和在林荫道的石板凳上看书学生,如果有相机的话,这种随便选定一个角度拍摄,定格下来的就是一幅极有诗情画意的画面。
  
  这是一个合适恋爱的季节。
  
  刺激着苏亦那颗蠢蠢欲动的心。
  
  前世,苏亦暗恋的文学社学姐,最终考取北大中文系。
  
  那跟关于《飞鸟集》的故事,随着他三战北大宣告失败,最终也没有续上,慢慢演变成飞鸟与鱼的故事。
  
  其实,云大东陆校区也有一条漂亮的银杏大道,秋季的银杏落叶,随风飘扬最终洒落在脸上,摘下来,插到女孩的发丝间上,这是一个很文青的举动,有点小浪漫。
  
  不过,真的有这个故事,苏亦肯定不男主角,他在云大经常干的就是帮基友捧起一大把银杏叶然后抛到空中,等它们洒落下来当背景,让基友给女朋友拍照。
  
  没有错,他干的就是这活。
  
  实话实说,苏亦有些怀念云大了。
  
  不管是秋季东陆的银杏树,还是冬季翠湖的红嘴鸥,都值得怀念。
  
  就是在这样美丽的日子,苏亦他们被宿白先生领到未名湖畔的博雅塔上课了。
  
  这节课,很重要。
  
  除了77-78级两个班的学生之外,还有苏亦五个研究生都全部到齐。
  
  在北大校内上课,难得有这种户外的课程。
  
  大家基本上不会缺席。
  
  这样一来,人数也不少了。
  
  77级一共27人,78级一共20个人,加起来47个,加上苏亦他们5人,一共52个学生。
  
  从文史楼一路走到博雅塔下面,确实赚取了不少路人好奇的目光。
  
  北大人对所谓的“一塔湖图”肯定不陌生。对于博雅塔的位置也不会陌生。
  
  然而,非北大人,尽管也听过未名湖跟博雅塔的名字,也知道所谓的一塔湖图,但博雅塔在什么位置,估计就不清楚了。
  
  博雅塔位于北大校园中东部,未名湖东南侧,两者组成的“湖光塔影”就是燕园着名的景观之一。
  
  宿白先生把众人带到博雅塔下面,拍了拍手让众人聚集起来,就开始把苏亦喊出来,“这段时间你经常在各位老师的课堂上讲课,那么正式开课之前,你就跟大家介绍一下博雅塔的具体情况吧。比如来历,命名这些都可以讲述,能够讲述多少就讲述多少。”
  
  这话一出来,众人就忍不住轻笑。
  
  尤其是许婉韵第一个朝着他竖起拇指。
  
  蹭课蹭到苏亦这个地步,也算是闻所未闻了。
  
  哪一个学生去一去蹭课就会被老师拎起来代讲?除了苏亦一人,别无分号。
  
  不过那是在其他老师的课堂,在自家导师的课堂,连这些复杂的步骤都免了。
  
  那么许婉韵为什么会朝着苏亦竖起大拇指呢?
  
  原因很简单。
  
  那是因为宿先生明明知道苏亦的情况却没有指责他,不仅没有指责,反而还让他在自己的课堂上代讲。
  
  这是什么态度?
  
  这完全就是默许啊。
  
  能够不务正业到这个程度还让自己导师默许,这得多宠溺啊。
  
  宠不宠溺,苏亦暂时不知道。
  
  既然被宿先生拎出来了,苏亦也不怯场,直接当众开讲。
  
  “我先跟大家说一下,博雅塔是怎么来的吧。博雅塔,怎么来的,大家知道吧?”
  
  苏亦习惯性提问。
  
  “当水塔用的。”
  
  同学们也习惯性回答。
  
  博雅塔的知识,随便一了解就知道,这也不是多偏门。
  
  苏亦点头,“是的,蒋同学回答的没有错,博雅塔一开始就是水塔。”
  
  跟考古专业的学生混久以后。
  
  苏亦基本上能够把两个班47个学生的名字都给认清了。
  
  其中,不少人苏亦都听过名字。
  
  因为他们这群人中,有好几个都留在北大考古系。
  
  77级留在北大的学生比较少,只一个独苗,也就是对丝绸之路沿线古城极有研究的林梅村教授。这位老兄毕业以后直接被分配到文研所,后来还是经季羡林和宿白两教授推荐,调回北大考古系,执教东西交通考古学,妥妥的人才。
  
  此外,还有78级的王讯薄小莹李水城张辛四人,尤其是张辛教授,苏亦最为熟悉,因为这位教授还研究中国书画。
  
  当年,苏亦考北大文博就打算奔着这位先生去的,奈何无缘。
  
  而刚才回答苏亦问题的蒋同学。
  
  全名蒋祖隶。
  
  这也是一号牛人。
  
  后来也是北大考古系重点培养对象,后来去哈佛读博拜入张光直教授门下,然后留在美国,未来应该还担任斯坦福的兼职研究员。
  
  这哥们,才本科一年级就开始初露锋芒。
  
  当然,知道博雅塔是水塔,也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
  
  苏亦需要的是这种互动。
  
  互动结束,苏亦开讲。
  
  “1924年7月为了解决师生的用水问题燕大打出一口深55米的深水井,且急需建一座水塔以向全校供水。当时就有人提议,在燕园的古典建筑群中应该建一座古塔式的水楼,才能使之与未名湖畔的风景相协调。然而,古塔这个建议一出来,就引起不小的争议。”
  
  “什么争议呢?”
  
  大家当然不知道。
  
  纷纷摇头。
  
  就连蒋祖隶也不知道。
  
  就算未来他是大牛,此刻的他,还是一个小牛犊。
  
  大家都在等着苏亦公布答案。
  
  答案很快就出来了。
  
  “因为古塔在中国古代多建于寺庙内,这个建议在当时颇有争议。那么有争议怎么办呢?当然就是讨论的,燕大的做法并不是内部讨论,而是习惯性向外部征集意见,后来校方向当时的社会名流征求意见,得到广泛赞同后才决定建立塔式水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