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文学 > 我在北大学考古 > 第175章:偶然

第175章:偶然

第175章:偶然 (第1/2页)

苏亦再次见到黎新叶的时候,已经是一周以后了。
  
  过去的一周,苏亦也没闲着。
  
  依旧在忙碌着。
  
  上一次拜访高铭先生以后,他这边又开始古文字的研究,说研究不合适,他的古文字功底谈不上研究,更多还是学习。
  
  他这段时间越来越不够用。
  
  蹭课,也逐渐减少了。
  
  历史系哪边,中国通史这些基础课程,他已经不去了,也不能说不去,只是开始又意识的减少相关的课程。
  
  张光达先生隋唐史部分,他偶尔还会去,因为《大唐西域记》他还要看。
  
  漆侠先生的《宋代经济史》,基本上不去了,宋史,尤其是经济史部分,对他来说,了解即可,他不选择继续深入,宁可先生通史宋史部分,苏亦也没有继续去蹭课,不是不感兴趣,而是他知道自己要有取舍。
  
  宁可先生一直在北师院教书,在北大历史系开课就是外聘的,一个星期来两次。
  
  次数不多,苏亦要忙其他的事情,时间就容易冲突,想要过去蹭课也比较难。
  
  宋史这部分,他也只能自学了。
  
  丢掉不可能,要宋史方面的常识,啥都不懂,他以后哪里还有脸面去邓广铭先生家做客。
  
  北大历史系外聘的兼课老师,除了漆侠先生,宁可先生,还有蔡美彪、胡如雷、王利器、刘乃和四位先生。
  
  这几位先生,都是各自领域的权威,他们的课程,如果不是时间相冲突的话,苏亦都不愿意错过。
  
  但又不得不错过。
  
  他又不神,要学的东西太多,不可能面面俱到,每一个领域都想要精专。
  
  蔡美彪的《辽金元史》,苏亦也基本放弃了,时间冲突的话,不强求,其他先生的课程也都是这样。
  
  其实除了,胡如雷先生讲《中国封建社会形态》外,其他课程都挺有意思的。
  
  比如刘乃和讲《中国历史常识》、这门课包括天文历法、地理、职官、姓名字号、避讳、目录等丰富内容,对于非历史专业的学生来说,挺有意思的,可以补足这方面的知识。
  
  苏亦有时间也没有错过。
  
  他蹭课的次数多了,刘先生竟然也知道他的名字。
  
  甚至还知道他新会人,这期间,刘先生自然免不了对他的勉励一番。
  
  还推荐他有时间可以多看看一些陈垣先生的书。因为刘先生也知道他研究佛教考古。
  
  因此还特意问他,有没有看过陈垣先生的专著。
  
  苏亦自然是看的。
  
  在中国史学界,二陈的学术,谁能忽略。
  
  这段时间,苏亦一直跟周一良先生学史,没少翻看陈寅恪先生的专著,自然,也不会忽略陈垣先生的专著。
  
  他前世只知道陈垣先生有一本《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如果想要读汉文佛典的话,这本书就是很好佛籍导论了。
  
  本书将六朝以来研究历史所常参考的佛教史籍,按成书年代,分类介绍。
  
  其中,关于每书的名目、略名、异名、撰人略历、卷数异同、版本源流,和各书的内容体制,以及与历史有关的其他问题等,作者都运用了丰富的历史材料,旁征博引,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并对《四库提要》有关佛教史籍的错误,一一予以纠正。
  
  比如之前翻看周一良先生的博士毕业论文《唐代密宗》的时候,涉及的《高僧传》、《续高僧传》、《宋高僧传》都有收录。
  
  配合着宿白先生的《汉文佛籍目录》,会有不小的收获。
  
  当然,七十年代,宿白先生这本书,还没有出版,陈垣先生的这本概论就显得尤为可贵了。
  
  在北大待了一个多月以后,苏亦发现了一个大致的规律,那就是各位老师都喜欢跟自己的学生们聊他们的老师。
  
  这似乎就。
  
  是一个传承。
  
  苏亦也爱听。
  
  这些前辈的生平,各个传奇。
  
  因为是陈垣先生的小老乡,又是研究佛教考古的,这个奇妙的缘分,让刘先生对苏亦格外关注。
  
  有一次,课后,还让苏亦有时间可以去北师大她的家中做客。
  
  能被一名德高望重的先生邀请道家中做客,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苏亦只能答应下来,表示有时间一定过去北师大拜访。
  
  只是这个时间,有什么时候有,苏亦也不确定。
  
  他有时间了,刘乃和先生也不一定有时间。
  
  但,这事,却要提上日程了。
  
  除了以上几位先生的课程之外,还有王利器讲《古文选读》。
  
  王利器也是一位学问大家,其一生留下四十多种享誉中外的专著,他整理校勘出版的中国文献古籍总字数已逾二千万,海内外传媒一致称其为两千万富翁。
  
  他上的课跟余逊先生《历史文选》差不多的路数,都是为了让历史系的学生能读懂古文献。
  
  之前在高铭先生家中做客,高先生提到余逊先生的时候,还充满了遗憾。
  
  余逊先生是余嘉锡先生的儿子,继承其父优良的学术传统,不仅擅长秦汉史,在文献学方面也有深入的研究。
  
  甚至很多人不着调,余逊先生还写过汉简方面的文章和研究汉简,这一切都是因为他跟劳赶先生是同学,所有当时,劳干先生搞居延汉简的时候,余先生也参加过研究。
  
  那么居延汉简有啥用?
  
  劳干先生说,它和敦煌汉简相同,都属于中国边塞上的记录,还牵涉到政治、经济和一些生活问题。这些记录有的是琐细而无关宏旨,有些却非常重要,有的可补文献上之不足,有的可纠正文献上的错误,或给文献中不明白之处作一个较好的注释。
  
  余逊先生50岁就卧病在床,74年去世的时候,也才60岁,对于史学家来说,60岁完全就是黄金年龄,要知道周一良先生八十岁了还在教岗上。
  
  也难怪高铭先生跟俞伟朝先生提及余先生的时候,都满是惋惜。
  
  其实,还有一点,余先生跟陈垣先生也关系莫逆。
  
  1928年,史学大家陈垣在北大授课时,发现余逊作业精湛,询问后知其家学渊源,这也开启了陈垣与其父嘉锡的终身友谊。
  
  对于王利器先生的《古文选读》,苏亦也是选修了。
  
  有时间就去,没有时间也没有办法。
  
  他对北大外聘这些先生开设的课程还是蛮感兴趣的,也就是这一年,邓广铭先生当系主任,才有这样的福利。
  
  等这一年过去,估计,这位先生都没时间过来北大开课了。
  
  这样的机会,错过了就不再有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