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二章 殿试(四) (第2/2页)
许多贡士的额角已渗出细密汗珠,甚至有人的腿肚子都在微微转筋。
盛长权依着兄长盛长柏亲授的《陛见仪注》中的法门,调节呼吸,心无杂念,将每一个动作都做到极致,一派充满了对皇权的敬畏与身为士子的庄严感,倒是比许多人显得从容。
“众卿平身。”
一个平和、沉稳,却带着天然威仪与不容置疑力量的声音从御座方向传来,并不如何响亮,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谢陛下!”
贡士们不敢抬头,触犯龙颜,只是再次叩首,然后才小心翼翼地起身,过程中垂首躬身,如同成熟的稻穗。
盛紘在百官队列中,看到儿子动作流畅标准,礼仪无可挑剔,在一众或紧张或僵硬的贡士中显得颇为出挑,心中那根紧绷的弦终于稍稍一松,下意识地就用袖口擦了擦自己额角并不存在的汗水,暗自庆幸:“好好好,总算没在这礼仪上出差错,回去定要好好谢谢柏儿对他弟弟的悉心教导。”
而盛长柏的嘴角亦是几不可察地微微一动,似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和放松。
接下来,由内阁首辅韩章老相公出列,代表朝廷朗声宣告,声音苍老却洪亮:“陛下有制,策问天下贡士!”
随即,早有训练有素的内侍太监们,手捧覆盖着象征皇权的明黄绸布的试卷盘,步履轻捷却无比恭敬地,如同传递什么绝世珍宝般,送至每位贡士的跟前。
随后,在礼官的引导下,众贡士依序退出紫宸殿,前往东西两侧的偏殿。
那里,才是他们今日真正的战场——殿试考场。
偏殿考场早已布置妥当,数百张书案整齐排列,笔墨纸砚一应俱全,虽不及正殿恢弘,却更显肃穆凝重。
殿内有监察御史并鸿胪寺官员肃立监考,目光如炬,巡视着每一位贡士。
空气中弥漫着墨香与淡淡的紧张气息,落针可闻。
盛长权与其他贡士一样,在指定的书案后跪坐而下,双手恭敬地接过内侍传递过来的、覆盖明黄绸布的试卷,依礼置于面前的书案上,并未立刻打开,那明黄的绸布,刺眼得很,仿佛在提醒着他们此刻身在何处,肩负何等的期望与压力。
待所有贡士皆已就位,试卷分发完毕,韩章老相公的声音再次响起,透过殿门传来,虽略有阻隔,依旧清晰可辨:“开卷——!”
贡士们闻令,动作轻柔而郑重地揭开黄绸,仿佛在揭开命运女神的面纱。
展现在盛长权眼前的,是印制在上好宫宣上的策问题目,墨色饱满,字迹清晰,带着一股淡淡的墨香,与殿内原有的熏香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专属于科举考场的味道。
他凝神阅题,目光如炬,迅速扫过每一个字,不敢遗漏分毫。
“制曰:”
“朕绍承大统,抚临万方,夙夜兢兢,惟惧不克负荷。夫治国之道,经纬万端,而安邦定国,武备文教,不可偏废。昔年真宗北狩之耻,至今尤痛彻朕心,士林百姓,莫不引以为憾!今北疆凉国,狼子野心,恃其兵甲之利,屡犯边陲,窥我中原。然则,朝野于应对之策,争议不休。”
“或言当效仿臻武,整军经武,大举北伐,雪前朝之耻,扬国威于域外;或言宜守不宜攻,当以文教德政怀柔远人,修内政而固国本,轻启边衅恐伤元气,重蹈覆辙。尔诸生学古通今,怀瑾握瑜,试析凉国强弱之根源,权衡战守之利弊,详陈我大洪当前当以何策御之、胜之,以期社稷永安,边境得固。务期洞见症结,策对详明,朕将亲览焉。”
题目阅览完毕,殿内陷入一片更深的寂静,仿佛连空气都停止了流动。
这道策问,如同一位高明的剑客,直指当前朝堂最核心、最敏感的矛盾,难度极大,一个回答不好,可能就不是名次高低的问题了。
盛长权注意到,身旁不远处的袁慎,那总是带着矜持笑意、仿佛万事皆在掌握的嘴角,此刻已然平复,眉头几不可察地微微蹙起,那双修长如玉、惯于抚琴弈棋的手,此刻正拢在袖中,指尖无意识地轻轻捻动,显然大脑正在飞速运转,权衡着题目中隐含的各方立场、皇帝可能的倾向以及如何措辞才能既展现才华,又不至于过于偏向某一方而触怒另一方。这活儿,技术含量很高。
而稍远处的王佑臣,在看到“效仿臻武”那几个字时,眼中锐光一闪,仿佛沉睡的猛虎听到了猎物的声响,胸膛不自觉地更挺起了几分,那是一种找到理论依据、遇到“知音”、跃跃欲试的表情,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金戈铁马、勒石燕然的未来。他大概觉得,这题目简直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
陈景深则依旧是那副沉静如水的模样,如同老僧入定,只是目光在试卷上停留的时间明显更长了些,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在咀嚼,仿佛要将这数百字的题目里蕴含的每一个信息点、每一种可能性都拆解分析透彻,不放过任何一丝细节。
这种扎实,有时比才华更可怕。
至于后排的柳仁元,盛长权此刻无法回头,自然不清楚这位活宝好友是正在抓耳挠腮,还是已经开始在心里向满天神佛祈祷了,只能祝他好运了。
“谢陛下隆恩!”
众贡士齐声行礼,声音在偏殿中低沉而整齐地回荡。
考场内,气氛比之大殿之内,更多了几分肃杀与紧绷。
监察御史面容严肃、目光如鹰隼般在场内往来巡视,那眼神扫过,仿佛能看穿人心底的每一个角落,在这里,任何一点小动作,都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贡士们纷纷提笔蘸墨,凝神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