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7章三大尚书,宴中考较 (第1/2页)
有一说一,北宋的重文抑武,以文驭武,与太祖皇帝的干系当真不大!至于问题出在谁身上,历史当有公论。
至于明朝各种各样有关文官集团的阴谋论,明中后期那些也就算了,明初洪武和永乐这两朝也能编排出来,甚至,朱家从朱标、朱雄鹰到朱大胖、朱蛐蛐的短命,也开始扯上了阴谋论。
这不是扯淡吗?
真以为老朱和朱小四是提不动刀的,文官再厉害,能在这两位手下玩这些吗?
甚至,土木堡都要往文官的身上插一手,土木堡里死的文官少吗?这些文官就这么舍身取义?为了整个文官集团的崛起,不要自己的性命?
八千多人参加科举,但录中的,不过只有七十一人,平均一百个人里面都没有一个,不到百分之一的录取率,这个录取率高吗?
事实上,这个录取率不算高,但也绝对不算低了。
唐宋时期的科举录取率,也就保持个这么一个水平罢了。
仕林苑园,湖边有一小亭,风景绝佳。皇帝李翔今日没穿龙袍,一身常服,坐在主位,看起来比朝堂上随和一些。
吏部尚书王猛、户部尚书张居正、刑部尚书萧何陪坐一旁,羽扇轻摇,笑容温和。案几上摆着精致的菜肴瓜果,但此刻没几个人有心思动筷子。
有的时候,皇帝很有可能在宴席之中当场考验学子们的才学,如果皇帝自身觉得满意的话,不会再专门进行一场殿试,故而,这才会留下几位几部尚书,当做是见证。
原本,按照道理来讲,事关科举,礼部尚书房玄龄是不应该缺席的,可是,他的儿子目前是本届榜首,不出意外的话,新科状元郎就是他了,故而,这才出于避嫌,并未出场。
会试的排名,并非是最终的排名,经过殿试之后,才会确认一甲、二甲、三甲各自的排名。
去年国庆之后,原刑部尚书狄仁杰正式告老还乡,毕竟,也确实六十大几的人了。
之后,就由萧何回了中央,接替了这个尚书之位。至于萧何原本的刺史,则是交给了李光义来担任。
在北方之战中,李光义毕竟是劝降了一整个赵德芳集团,让大晋兵不血刃得了数万兵马,以及田单、赵普、赵公明、辟寒等文武。
这个功劳,除了爵位之外,该提拔还是要提拔一些的,要不然,以后还有什么官员给你卖力?
至于高粱河车神李光义,打仗的本事虽然有些诟病,但是,治理内政的本事总归是有的。
一个刺史之位,他还是当得起的。
酒过三巡,气氛稍微活络了点。李翔放下酒杯,目光扫过一张张或年轻或成熟或已经苍老,但却基本都充满期待的脸,开口了,声音不高,却让整个亭子瞬间安静下来:
“诸位新科进士,金榜题名,可喜可贺。今日朕邀众位来这园子里,一是君臣同乐,二是想听听你们这些新科进士,对两件关乎新朝根基的大事,有何高见。”
李翔顿了顿,手指轻轻敲着桌面,方才继续说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