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文学 > 大明1805 > 第五九七章 真的要修史了

第五九七章 真的要修史了

第五九七章 真的要修史了 (第2/2页)

从传说时代开始记录,直到东罗马灭国。
  
  内容上可以分成上中下三段,分别以共和国结束,西罗马灭亡为界限。
  
  朱靖垣在内容叙事上的态度是:尽可能公正真实。
  
  因为大明还没成年,这个传统的罗马就已经亡了,双方基本没有任何利益牵扯。
  
  接下来是泰西诸国的定义:
  
  “曾经被罗马征服并教化过的蛮夷。”
  
  他们之于罗马就相当于神州周边满意之于中原王朝。
  
  各个族群分别称为:斯拉夫人、日耳曼人、法兰西人、西班牙人、意大利人等等。
  
  在这样的叙事背景下,泰西诸国和他们的族群首脑们,也就不能再将其称之为国王了。
  
  国王在大明是亲王级别的称号,是周代的天子称号,是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不能给蛮夷用。
  
  国王下面的那些贵族头衔,也不能对应神州的公、侯、伯、子、男的爵位。
  
  以往翻译为国王的,以后统称为大酋长。
  
  以往翻译为公爵和大公爵的人,以后统称为酋长。
  
  侯爵为大头领,伯爵为头领,子爵为头人,男爵为战士,骑士为勇士。
  
  大酋长和酋长的儿子和继承人们可以统称为小酋长。
  
  大头领和头领的儿子和继承人统称小头领。
  
  公爵-酋长要么是大酋长的近亲,要么是被拉拢和安抚的半独立领主,用酋长称呼是非常合适的。
  
  侯爵-大头领通常是大酋长手下的高级官员,或者是拱卫大酋长直辖领地的边疆领主,是大酋长的亲信下属。
  
  伯爵-头领是大酋长、酋长、头领们身边的中层官员,或者是类似州府官员的中间层领主。
  
  子爵-头人通常是大酋长、酋长、头领们身边的贴身侍从和低级官员。
  
  男爵-战士们是头领身边的低级官员,或者是类似于县令的最基层的封建领主。
  
  骑士-勇士们是各级领主们身边的精英战士。
  
  神圣罗马帝国为僭越,改称日耳曼联合酋长国,相应的首脑同样称之为大酋长。
  
  哈布斯堡家族的奥地利帝国同理。
  
  露西亚帝国同样为僭越,此后改称罗刹国,首脑同样称大酋长。
  
  汉诺威家族是日耳曼汉诺威酋长,继承了不列颠大酋长之位。
  
  朱迪钰作为皇子受封之后开始称为“大明英国国王”。
  
  总体上的叙事方式和思路,是站在大明和文明世界的角度上,叙述这些蛮族国家以往的历史。
  
  酋长们那些事情本身就已经够混乱的了,没有必要再去专门加什么猛料。
  
  不过要注意撇清他们与罗马之间的关系。
  
  站在大明的角度上,记叙他们被罗马征服,然后反叛罗马,摧毁罗马,自诩为罗马的整个过程。
  
  在讨论的过程中,沈复在一些细节上询问过朱靖垣。
  
  比如要不要参考以前的历史书,给罗马和泰西诸国安一个特殊的祖先,给归拢到华夏传统体系中来。
  
  朱靖垣直接拒绝了这个做法。
  
  然后就特别要求,不要和传统官修史书那样,描述各种无法验证的传说性质的事情。
  
  就算是真的有传说,也直接列明为传说,无法求证且一笔带过。
  
  正文直接从有迹可循的地方开始记录。
  
  不要去追求简洁度和文学性了,当然也不需要继续使用传统得文言文。
  
  文言文是一种行文风格,是从春秋战国时代传承下来的,专门用来写文章的一种行文方式。
  
  古代人平时说话也不用文言文。
  
  这次修史也直接用“平实”、“详尽”、“严肃化”的白话文记叙。
  
  也不需要太过冗长。
  
  官修史书本来就是一本书,不是专门的历史研究材料。
  
  朱靖垣和沈复讨论罗马和泰西诸国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讨论奥斯曼的情况。
  
  进而进一步牵扯到波斯、大食、天竺方面的情况。
  
  讨论波斯、大食、天竺、奥斯曼的时候,以及讨论露西亚的时候,也不可避免要提到蒙古帝国。
  
  相对于罗马和泰西诸国,蒙古与大明的关系更加的密切。
  
  神州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可以说是从诞生之初开始,就一直与中原文明如影随形。
  
  蒙古帝国正是这个草原文明的巅峰。
  
  这让朱靖垣忽然意识到,现在可以正儿八经的修一个蒙古史了。
  
  大明早期修撰的元史,可以说是历代官修史书中最为粗略的,基本上是直接辑录了元史材料就成书了。
  
  当时北元皇帝还在草原上呢。
  
  关键是元朝所属的蒙古族群,涉及到的地域范围过于广阔。
  
  以大明初年的情况和能力,根本没有办法弄清楚元朝所属的这个体系有多么的庞大。
  
  正常修一朝史书,正常要把开国皇帝的祖宗弄明白。
  
  最起码从有爵位的那一代开始讲,也就是所谓的肇始立基的祖宗。
  
  可成吉思汗这个祖宗太厉害了。
  
  修铁木真到忽必烈这一家的历史,差不多相当于修当时的世界历史了。
  
  当时的明朝人显然弄不明白蒙古帝国涉及到的范围有多大,甚至于北元自己可能同样搞不清楚。
  
  反正也弄不清楚,那就凑合一下得了。
  
  大明朝廷修撰这本史书的目的,就是宣告元朝的灭亡这件事情。
  
  不管本身成色如何,最终修出来就行了。
  
  到了现在,大明已经掌控了所有蒙古人到过的地方,也掌握了详实的实际资料。
  
  已经可以站在更加广阔和全面的视角上修一份蒙古史了。
  
  或者可以说是一份草原帝国史。
  
  而且这份历史比什么罗马和泰西诸国历史重要多了。
  
  曾经的大明人是大明人,现在的蒙古人也是大明人,这是大明人自己的历史。
  
  这是神州大地的历史,是神州文明的另一半。
  
  朱靖垣和沈复讨论了许久,最后决定要将蒙古史作为未来的重点任务。
  
  不过这套史书的名字不适合用蒙古国史,因为朱靖垣和沈复都觉得应该列入其他的草原政权。
  
  最终决定参考《泰西诸国史》这个名称的模式,以地域名称加上当地情况统称命名为《蒙古草原诸部史》。
  
  埃及、波斯、大食、天竺、奥斯曼这片区域的历史,也根据区域和文化统称为《天方诸国史》。
  
  蒙古草原诸部的部落、贵族、官员名称采用古制,天方诸国按照传统使用音译,如苏丹、埃米尔等。
  
  每一部史书内部,按照国家或者部族分篇,每一个国家有一份半独立的史书。
  
  这样三份地域和族群总结式的史书,加上罗马专有的《东西罗马史》,总共修撰四套大型史书。
  
  这不是对一个国家和一个王朝的总结,而是对一个区域的多个族群,对存在过的很多群人的盖棺定论的通史。
  
  加上神州自己的历史,就是整个旧世界的文明史了。
  
  不过这四套史书在性质是有截然不同两种的。
  
  蒙古草原诸部落史,是站在修自己家历史的立场上,尽可能的找原始档案作为参考。
  
  也就是要力求展现最真实的历史。
  
  至于另外三套史书,那就是站在旁观者的俯视角度看热闹了。
  
  不需要太过在意原始档案,不需要太过在意最原始的真相如何,关键在于大明人对他们的印象如何。
  
  历代王朝的人,现代的大明人,对他们的观念是怎样的,那就按照这个观念去写。
  
  我感觉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是什么样的人。
  
  或者说,我需要你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基本的方向上的讨论的最后,朱靖垣还要最后再确认一件事情,这次修史的规模具体要搞多大。
  
  修史这件事情,看工程规模和消耗的时间的话,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距离堪称巨大。
  
  《元史》修了一年,《明史》修了九十年。
  
  《隋书》只有十一万字,《新唐书》三百七十万字,《宋史》八百一十四万字。
  
  现代搞的清史字数可能要超过三千五百万。
  
  朱靖垣考虑了一会儿,最终把这个问题的一半交给了沈复。
  
  让沈复回去组织人手,编撰四套史书的基本框架,评估大概得成书字数和费用。
  
  如果任意一套史书字数不超过一千万字,那就直接开工修撰这一套。
  
  当然,修史的大纲仍然要交给朱靖垣看,朱靖垣也会给出任何可能的意见。
  
  如果任意一部预计可能要超过一千万,那就先做一个更详细的方案,说明为什么需要那么多。
  
  面向相关部门走一个专门的说明和申请流程。
  
  这是一个工程统筹的问题。
  
  沈复也直接应下了,然后告退回去安排。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