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文学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528章 又一岁秋

第528章 又一岁秋

第528章 又一岁秋 (第2/2页)

不料那粮商却说:今年大丰收,粮食卖不上价,只能按照每石四十钱的价格收粮。
  
  老农想不通,今年怎么会是大丰收。
  
  至少老农完全没有感受到,今年是个大丰收。
  
  但老农没得选,更不敢往深处想,深怕自己被残酷的现实所打倒。
  
  一百五十石粮食,按照每石四十钱的价格,总共换到了六千钱。
  
  其中还有小半三铢荚钱,却已经是收粮的粮商中,给钱给的最公道、最厚道的了。
  
  带着钱回到家,老农强迫自己不去想,带着妻小猫冬。
  
  正所谓,半大小子,吃穷老子。
  
  一家七口人,哪怕有五个是没长成的崽子,余下老农夫妻也不比青壮能吃,先前预留的五十石粮食,也依旧没能撑到冬去春来。
  
  当春天来临时,老农一家,已经欠了邻居二十石粮食。
  
  欠的粮得还,粮种也得买。
  
  秋天卖粮所得的六千钱,只被柴米油盐耗去了几百钱,剩下的都还在。
  
  而当老者满是忐忑的,带着这五千多钱走入城镇,来到粮铺外时,却是再也支撑不住,彻底跌坐在了地上。
  
  ——过去这个冬天,好几个粮商的粮仓都害了鼠疫,粮食全都被废了!
  
  去年丰收,当地出产的粮食,本就有相当一部分被卖去了外地。
  
  留在当地的部分,又有近半被废,粮食顿时紧缺起来。
  
  所以,开春时,粮价从去年秋收后的最高四十钱一石,暴涨到了最低七十钱一石,且限量供应,先到先得!
  
  老农茫然低下头,看着身上带着的钱袋。
  
  五千多钱,只能买回不到八十石粮食,其中还有二十石,要还领居的欠粮。
  
  过去这个冬天,一家人顿顿稀粥,尚且吃了七十石粮食。
  
  而现在,从开春一直到秋收,家里只剩下六十石粮食了。
  
  这还没算粮种,柴米油盐,以及粮食限量供应,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高。
  
  以及,家里那两个小子,在短短一个冬天便长了一截,本就饭量大曾,又度过了一个食不果腹的冬天······
  
  老农想哭,哭不出声。
  
  想怪什么人、什么事,却根本不知道自己该怪谁。
  
  回到家,与老妻相对无言,很快,夫妻二人便默然抹起了泪。
  
  这一年,老农的三个女儿,有两个都被卖给了大户人家。
  
  一个运气好些,得了主家怜爱,嫁给了另外一个小奴,也算是组建了家庭。
  
  另外一个则是小小年纪,便于当年不明不白的死去。
  
  ——两个儿子,一个饿病交加而死,一个饿的太久伤了身子。
  
  不等秋收,老妻累倒卧榻,老农也愈发感到手脚无力。
  
  家中仅剩一个咿呀学语的小女儿,在话都说不清楚的年纪,操持家中杂物。
  
  仅身一个骨瘦如柴,伤了身子的小儿子,强撑着下田帮助老农耕地。
  
  直到秋天。
  
  这一年的噩梦终于要结束了,老农一家终于看见希望的曙光,结果老妇却再也支撑不住,一命呜呼。
  
  秋收所得的粮食,都被用到了老妇的丧葬事宜。
  
  老农茫然坐在破落农院的门槛上,看着街道上行人往来匆匆,对身后,儿子愈发剧烈的咳嗽声,以及女儿愈发消瘦的身形置若罔闻、视而不见。
  
  就那么发着呆,就那么琢磨着:到底,是谁错了呢······
  
  这样的噩梦,汉家的农人,几乎都做过。
  
  甚至有许多原本还勉强可以糊口的农人,就是在真切经历这样一场噩梦后,才沦为佃农、奴隶,甚至于直接家破人亡。
  
  后世人常说:富不过三代。
  
  因为富贵人家娇惯子弟,最多传三代,就要被不屑子孙败光家产。
  
  也有人戏谈:穷也不过三代。
  
  乍一听,似乎是在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连续穷三代,就有可能出一个意志坚定、吃苦耐劳的子弟光耀门楣。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至少在封建时代,穷不过三代,只有一种标准的解释。
  
  ——连续穷三代,就没有第四代了。
  
  这家人就要活活穷的死绝。
  
  而今,汉家的农人,却不再担心这样的事发生了。
  
  粮价恒定!
  
  虽然比过去低了很多——秋收每石二十六钱,来年二十八到三十钱,偶尔上下浮动各一钱。
  
  但正如封建时代,不求变,而更求稳一样。
  
  封建时代的农民,相较于粮价暴涨、卖粮牟利,更希望粮价稳定一些。
  
  至少卖出和买入价别差太多,甚至直接翻翻,搞得农民种出来三百石粮食,最终却连一百石都吃不到自己嘴里。
  
  诚然,汉家的百姓农户,依旧贫穷。
  
  但穷的很踏实。
  
  不再如过去那般,朝不保夕,不知何时就要被滚滚大势压碎。
  
  再者——粮价变低了,收成却也变多了。
  
  过去,农人一年种一茬粟,所得不过每石四十钱,去掉税赋,总共也就万把钱。
  
  而今,农人春种粟而秋收,再补种宿麦,辅以大农推行的代田法,关中农人每年除了默认的一茬粟,还能另外种出一茬宿麦。
  
  粟每石二十六钱,麦每石四十五钱,各近三百石的收成,足足能有近两万钱的收入!
  
  收入变高了,手里的钱变多了。
  
  最主要的是:粮食收成多了。
  
  粮食多了,天下都不缺粮食了,农民,也就不怕吃不饱肚子了。
  
  而这一切,并非是如白驹过隙,不知何时就会结束的梦。
  
  ——代田法,水车,以及人畜粪便做的肥料,都在让汉家的农作物产量,每年都在往上攀升一个新的高度。
  
  去年,关中量产最高的个例,分别是粟亩产六石,宿麦亩产八石半!
  
  虽然都是在渭北,且都是只种粟或只种麦的上田,却也依旧让关中的农人们,对未来愈发报以美好的期待。
  
  日子足够美好,又有盼头。
  
  这样的日子,比起文人士大夫口中的‘文景之治’,似乎也不遑多让。
  
  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