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8章 再陷武阳 (第1/2页)
之前提过,葭萌关其实堵死了唯一的大道。
汉中军也好,曹军也好,到了这里虽然能够从牛头山北坡偷渡天雄关,但后勤补给却不行。除非纯靠人力背运,别说大车了,就是牲力也没法通过。
汉中军当时敢于南下,完全是因为得到了可靠的情报,剑阁、梓潼十分空虚。否则以天雄关中那寥寥无几的储备,汉中军一旦被阻挡在剑阁之外,不出七、八日就得活活饿死。
此时也是一样,张鲁给曹军补给的各种牛马大车悉数都得扔在葭萌关北,曹军只能靠士兵和民夫背负军械、粮草偷渡天雄。
这无疑既危险,又麻烦,而且事倍功半,可谁让他们也拿葭萌关没辙呢。
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葭萌关卡在后面,汉中军能进退自如,张鲁恐怕还会咬牙坚持,赌上一赌,不到兵败,恐怕不会这么快的向曹操屈服求援。
众人商议完后,曹昂于次日下令,以曹定为天雄关守将,领兵马三千人驻守天雄关,替换杨任带兵随军南下。
杨任接到命令后也不意外,整备兵马,归入曹昂麾下节制。毕竟天雄关再是危险,也是曹军唯一的后路,不用自己人看管着,曹昂如何能放心入蜀?
大军继续南下,因为葭萌关的缘故,原本仅仅只需要半天时间就能通过的路程,整整走了三天。
好在过了天雄关后,道路又变得畅通了起来,而且还很安全。
曹军加快速度,并以五百精锐为先锋,日夜兼程,先行开路。
曹军南下的消息,张鲁,曹昂都有信使先行出发,前往蜀中通传。
沿途得了消息后,也尽力准备,为路过的大军提供补给,曹昂在接收到第一批补充物资后,行军又变得顺畅了起来。
**
陆逊带领的主力抵达武阳城下后,耗费了五天时间打造出了一批简易的攻城器械,包括数台冲车,几十副简易云梯,七八架井阑等。
随即,左幕军对武阳城的东、南两面发动了猛攻。
武阳城西面是大江,而北面则是通往成都和广都的水路通道。
陆逊围三缺一,故意放开北边的通道,以鼓励武阳城守军溃逃,实际也起到了效果。
哪怕算上试探性的攻击,也仅仅只是花了半天功夫,左幕军就已经登上了城头。
武阳城守军在守将王潇和犍为太守何宗。
何宗是蜀郡名门子弟,本身又是益州大儒,精通图谶、天文推步之术。
原时空中何宗对于刘备入蜀的态度是积极配合,不但响应了刘备的征兆,而且还劝说刘备称帝,并在刘备称帝之后出任大鸿胪。
不过此时的何宗并没有投降的念头。他出任犍为郡太守,乃是刘焉的举措,因此,刘璋家对他是有大恩的。
若是轻易出卖刘璋家,那何宗的名声可就臭大街了,况且作为蜀地名士,何宗并非蠢人,他也明白自己得适时表现出一些自身的价值。否则即便冒着折损名声投降刘封,也很可能会被对方闲投散置,再不得用。
因此,何宗积极配合刘璋的亲信将校王潇增强力量,并将取出一部分家财犒赏士卒。除此以外,他还将府库、武库悉数打开,招募青壮勇士从军,为守军补充军械物资。
可以说何宗是尽心竭力的帮着王潇守城了,但王潇本身也不是什么名将,只是一个普通的军司马,再加上手下兵马连刘璋麾下的精锐都算不上,数量也不过只有两千,哪里挡得住如狼似虎的左幕军。
激战之中,王潇亲自带亲兵反击登城的左幕军,却正好撞上了吕蒙,只是一盏茶的功夫,王潇被吕蒙亲手阵斩,百余亲兵折损过半,城头守军彻底崩溃。
眼看大势已去,北门的守军直接开启城门,脚底抹油,朝着广都逃去。
何宗在郡府中也收到了消息,不少官吏劝说何宗赶紧逃跑,并表示愿意保护跟随他前往成都。
迟疑了片刻之后,何宗拒绝了这些人。
在他看来,如今大势已成,左幕军入主益州的很可能将会成为现实。
尽力守卫武阳已经是对得起刘焉的恩德了,而且如今城破,虽然对于刘璋是一个噩耗,可对于他何宗来说,却未尝不是一个机会。
于是,何宗长身而起,对着郡府大堂上的众人说道:“诸君若是想要前往成都,此时便可以出发了,否则迟恐生变。”
“明公!”
“府君!”
一群官吏极为震惊,在座的都不是蠢人,自然听出何宗话里的意思。尤其是这些人还错估了何宗的意思,误以为何宗有寻死之意,一个个登时大惊失色。
“明公,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功曹、主簿登时就急了眼,他们倒不全是为何宗着想,而是身为本地的大族,他们肯定是走不了,也不想走的。
来的是左幕军,又不是赵韪,本地士族只要肯投降,难道还怕左幕军会洗城不成?
只是如果何宗死忠刘璋,不肯投降的话,那他们这些人可就坐蜡了。
即便可以选择背弃何宗,可如此一来,在何宗的映照之下,他们一个个可就都成了小丑了。
这还不说他们对何宗的义务。
功曹、主簿可都是何宗法理上的臣子,眼看着自己主君赴死而背弃之,等待他们的大概率是社会性死亡。
“诸君不必如此。”
何宗也是精明人,自然看出了主簿、功曹们的心思,宽慰道:“老夫虽已年迈,无惧生死,只是阖城百姓何辜?诸君何辜?”
看着神色各异的属下,何宗缓缓道出自己的打算:“欲走者,可速离去。留下者,从我之令,开府投降,协助左将军麾下安定百姓,查封府库,救治伤者,勿要再让城中生民遭劫了。”
主簿、功曹醒觉过来,两人脸上的忧心忡忡登时转化成惊喜。
“明公一片爱民之心,我武阳父老必铭记于心,来日当为明公立碑感激。”
少数对刘璋忠心耿耿,又或者不是武阳本地的官吏则面露怒色,当即悄悄出郡府,朝着北门而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