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二十二章 新闻学 (第2/2页)
那年头虽然已经开始改教科书,但岛国还是承认自己侵略过包括华夏在内的亚洲国家的。
只是不承认大屠杀。
后来则是连侵略都不承认了。
尤其是华夏实力愈发高涨,岛国新闻频频表示对华夏军力的不安后。
不少岛国民众都怀疑“当年我们真的侵略过华夏这样的强国吗?”
他们都不信。
就这样,江志墙一谈便妥了。
这片子能卖多少钱,张远其实一点不在乎。
他在乎的只是能上映就行!
而后就是新闻学魅力时刻。
他在自己的“张远工作室官方号”微博上,全程跟踪发布自己的行程。
从前期准备,到正式到访岛国,再到见面,结束,回国。
一路都有照片和文字解说。
在这年头,此级别的“路透”相当先进。
此时大部分人最多只能看看剧照,花絮,从这些事上了解明星的工作。
现在全程照片直播,大大满足网民的好奇心!
并且张远提前和新浪打了招呼,告诉对方自己会那么做。
新浪都激动了。
我正推销微博呢,这就来了个帮我打广告的。
流量玩了命的给,还去买百度搜索词条。
就这样“直播”,到了会见结束后,他还发了在首相府邸前的到此一游照片。
几天后,确定《叶问》会在岛国上映后。
他再发了条总结性的微博。
“近期完成了重要工作,与岛国新任首相鸠山先生见面。”
“对方表达了对华夏文化的喜爱,并称中日是千年邻国,应当互相友爱。”
“而且这种友爱是建立在正确认识历史的前提下的。”
“鸠山先生和妻子还说曾看过我的电影,我与对方就华夏电影事业进行了交流。”
发完这条,又更了一条。
“《叶问》将于明年2月登陆岛国院线。”
并贴上了海报。
前后两件事其实没有任何关系。
但他这么搞宣传,看着就像是他与首相交流后,对方特许《叶问》在岛国上映。
这就是新闻学中的“嫁接”手法。
分开看没毛病,合起来看也没毛病。
有什么问题,都是你们自己想出来的,我可没说。
诱导读者去联想,也是一门功夫。
这样一来,我就不是单纯去回见岛国一哥,而是用一部反战动作片打开岛国市场去了。
这也是他一开始想穿大褂的缘由。
只是人家没同意。
“牛啊,真是叶师傅杀到东京了。”
“就得放给鬼子看,让鬼子看打鬼子!”
“这是遇到真的叶师傅了。”
张远看着微博评论。
这年头微博水军还没有成集团,评论也以真人为主。
反响还行,基本达到了他的目的。
就是表明自己不是被鬼子收买了,是去宣传华夏文化。
我依旧支持宣传反鬼子,并未前后言行不一。
当然也会有少部分人开骂。
只要去见到岛国一哥,那就是背叛了我们。
油盐不进的肯定会有,这部分人他就没法子了。
做人不能啥都想要,肯定会损失一部分观众。
但就现在来看,情况可控。
并且好处肯定是大于坏处的。
而且就像江志墙之前所说的,同行们都看着,盼着。
本来盼着他倒霉。
一鲸落,万物生。
你凉了,咱们就多口饭。
可现在一瞧。
“这都让他混过去了!”
一点事没有。
不光没事,名气还更大了。
甚至片子还能在岛国上。
给同行都搞郁闷了。
看不懂。
这世界已经发展成了我们不懂的样子。
管唬也给他来了电话。
张远表示要请对方吃饭,感谢他对自己的帮助。
表示之后去宝岛,威尼斯等地参加电影节的形成全部升舱成头等舱,钱他来出。
管导乐极了。
不光为头等舱高兴。
而是他们家本就是中日交流的“桥梁”。
现在张远与岛国“和解”,他也能放心继续合作。
管唬说他得到消息,张远与岛国一哥见面后,岛国在大陆的机构也做了民调。
鸠山桑因为与他的新闻,在国内声名鹊起,并且大部分人对他的观感都挺正面。
远比之前这俩一哥好。
这就是对方邀请此行的目的。
借张远的人气,在华夏放大名望。
这样之后推行很多合作政策就会方便。
政治家是需要知名度和支持的。
在老美那边,选总统还要明星站台呢。
蹭呗,张远也不在乎。
大家互相蹭,反正我不吃亏。
双赢他是愿意的,能接受。
除此之外,管唬还说了件事,让他心情大好。
陆穿听说张远“解封”,两部电影都能在岛国上映。
这位琢磨了一阵后,也联系了管唬。
让他帮忙问问。
张远都解了,我之前被文化省认定为不受欢迎文艺人员这事能不能也改改。
这位新一哥上台,不得“天下大赦”?
都是一个圈里的,得给面子。
管唬便去托人打听了。
结果……
张远是张远,陆穿是陆穿。
人家是这么回答的。
张远只是带人去看电影,又没有拍大屠杀。
而且他还亲自和一哥见面了。
总结起来,大致意思就是……
人家什么档次,你什么档次?
陆穿因为《南京南京》被列为不受欢迎这件事,没有得到任何改变。
大赦天下都轮不到他。
要知道,鸠山桑都只是在下台后,才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参观。
即使是他这种背景,都不能在任上公开提这事。
否则会遭到强硬派的巨大压力。
怎么可能给你“解封”呢?
又不和你沾亲带故。
再说了,给你陆穿解封,对他有任何好处吗?
没有好处人家为啥要干。
人家做事,每一步都有自己的目的。
得到否定,且是非常坚决的否定回复后。
陆穿的心态,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