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文学 > 世子稳重点 > 第七百五十八章 升降任免

第七百五十八章 升降任免

第七百五十八章 升降任免 (第2/2页)

最大的争议就是,大宋正在积蓄国力,眼看一年半载内要挥师北伐,而北伐辽国的主帅最佳人选,只能是赵孝骞。
  
  这个节骨眼上,朝廷把赵孝骞的兵权卸了,这跟自毁长城有何区别?莫非官家毫无进取之心,觉得只要收回了燕云十六州就满足了?
  
  明明是一片大好的局势,这道人事任免委实令许多人想不通。
  
  坊间还有传言,倒是说到了点子上。
  
  赵孝骞终究功高盖主,而且拥兵甚重,对皇权产生了威胁,站在官家的立场上,只能卸下他的兵权。
  
  皇权永固永远比开疆拓土更重要,这是没有商量余地的。
  
  汴京朝野舆论四起,有赞同朝廷决定的,也有激烈痛斥官家兔死狗烹的。
  
  朝堂上的反应倒是比较平静,当官的人终究比普通百姓想得更深远,在他们的眼里,赵孝骞收复燕云的那一天起,结局就已注定了。
  
  自古功高盖主者,能有几个好下场?
  
  赵孝骞至今能被官家善待,而且还封了一字亲王,说实话,官家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了。
  
  关于赵孝骞的任免,无论朝野如何议论,已经成了定居,官家不可能收回成命。
  
  然而,与此同时,汴京民间市井却悄悄流传着另一个流言。
  
  这个流言吸睛的程度,比赵孝骞的官职任免更甚。
  
  流言说,官家的身体愈见不行,太后和朝堂重臣们已经开始议论新君继任的人选了。
  
  人选自然是从官家如今的几位兄弟里选。
  
  在对新君的人选问题上,太后与宰相章惇有了矛盾。
  
  太后支持端王赵佶继任登基,而章惇则坚决反对,他认为端王赵佶为人轻佻,少年已见昏聩之相,绝不可为大宋新君,否则必有误国亡国之虞。
  
  太后与章惇因此有了冲突,一方遵循祖制,顺位排序必须是赵佶,另一方主张立贤,如今一片大好的局势下,如若选了个昏君即位,则国势复危,愧对列祖列宗。
  
  传言就这样慢慢从朝堂传到了民间市井。
  
  汴京市井别的不多,最多的是闲汉泼皮,这种人普遍穷困,却偏偏喜欢一副大人物的样子指点江山。
  
  就跟前世烧烤摊上袒露着肚皮喝着冰啤酒的油腻大叔一样,口沫横溅从国内政策说到国际局势,那充满自信挥斥方遒的模样,地球没他得散。
  
  汴京的闲汉泼皮们大约也是这副德行,听到传言后,闲汉们兴奋了,立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对朝堂指手画脚,大放厥词。
  
  然后闲汉们也陷入了争执之中,有人认为太后的主张没错,官家既然无子,就该遵循祖制,让排名最近的兄弟即位,这叫“规矩”,规矩如果能随便违反,以后朝廷不得乱套了。
  
  也有人认为章相公的主张没错,大宋正值一片大好的上升势头,若立长不立贤,谁知道新君是个什么德行,若是个昏君的话,官家和成王殿下这些年辛苦打下的局面,岂不是一朝尽付。
  
  市井民间的争执声音也很大,传言在众口相传中,不知不觉已经成了真,没人怀疑它是假的,大家的注意力都在新君人选问题上。
  
  坊间流言四起之时,作为宰相的章惇自然也受了影响。
  
  早上去政事堂应差,人进了殿内,几名同僚一脸古怪地看着他,眼神里不仅有钦佩,也有不解。
  
  大家都不知道,章相公为何如此头铁,官家如今还健在呢,居然就敢当众议论新君人选,你是真不怕官家清算啊,是条汉子!
  
  自古皇权储君的话题最犯忌,像章惇这般胆大的,说实话,真没见过。
  
  章惇收到了一众同僚古怪的眼神,他自己也是有苦难言。
  
  坊间流言传得邪乎,什么跟太后当面争执新君人选,甚至直接跟太后翻脸掀了桌子。
  
  摸摸这些传谣言的人的良心,老夫真干过吗?
  
  全特么是污蔑啊!
  
  老夫长了几个胆子,敢跟太后掀桌子?
  
  当然,新君人选问题,章惇确实说过的,那是在赵煦吐血昏迷的几日,作为宰相,官家都倒下了,这话题不说不行啊。
  
  现在流言传得满天飞,越传越走样,居然传成了他章惇坚决反对端王赵佶,跟太后翻脸,甚至连官家都不放在眼里了。
  
  章惇的脾气确实火爆了一点,为人性格也确实固执了一点,心胸确实没那么宽广,可不管怎么说,作为宰相,最基本的情商总是在线的吧?
  
  再给章惇十个胆子,他敢这么干?
  
  现在章惇的心情很不好,他很想知道,到底是谁在传这些谣言,简直是要把他往死路上逼。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