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文学 > 世子稳重点 > 第九百六十章 风暴聚形

第九百六十章 风暴聚形

第九百六十章 风暴聚形 (第1/2页)

“民生维艰”。
  
  听了老农的话,此刻刘泽宁的脑海里只浮出这四个字。
  
  整整一个村子,近千亩土地,竟然全都属于同一个地主家,而所有的村民,都已沦为地主家的佃户,为地主种地耕耘,一年劳作到秋收,交上田租之后,剩下的粮食仍然养活不了家人。
  
  这并不是治平村一家的现状,而是大宋各个地方普遍存在的现状。
  
  官家为何力排众议推行方田均税法,因为他看见了民间的疾苦,他很清楚权贵豪强地主得到的越来越多,而百姓们失去的也越来越多。
  
  土地已经大量地被豪强地主兼并,农民沦为了地主家的农奴,只能苟延残喘地活着。
  
  老农的遭遇,其实也是大宋大部分农民的缩影。
  
  大宋并不缺土地,事实上,大宋的人口接近一亿,农民自然是占绝大部分的,但大宋的土地也不少,从中原到江南,从河北到岭南,其实都有广袤的土地可供农民耕种。
  
  只是土地再多,也多不过权贵豪强的贪婪。
  
  他们用手里的权力和人脉,像一只只贪婪的貔貅,用尽各种手段将原本属于农民个人的土地据为己有。
  
  失去土地的农民只剩了两条路可选,一是沦为流民,举家离开故土,未来的某一天,全家活活饿死在茫茫的前路上。
  
  二是沦为地主家的农奴,故土仍在,自由已失,像眼前的老农一般,辛苦耕作一年,仍然养不活家人。
  
  “老丈,朝廷新出了政令,名叫‘方田均税法’,老丈可曾听说?”刘泽宁不动声色地继续问道。
  
  老农茫然地道:“啥方田?啥意思?”
  
  随即老农苦笑:“朝廷什么政令,老朽不懂,也没听说过,但凡对咱百姓有好处的政令,到了县衙就止住了,官老爷们不会让咱们活得舒坦的。”
  
  刘泽宁脸上的笑容已有些冰冷,淡淡地道:“或许,这一次不一样了。”
  
  老农听出了他话里的冷意,不由好奇道:“贵人也是官儿吗?”
  
  刘泽宁没有回答,只是笑了笑:“老丈,您再等等,好日子快来了。”
  
  老农急忙摇头:“可不敢指望,老朽没几年活了,饿不饿死的无所谓,只希望儿孙莫遭罪,这辈子能多吃几顿饱饭。”
  
  刘泽宁心中不由一酸。
  
  百姓的朴实善良,地主的贪婪残酷,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扭头看了看身后静立的殿前司禁军,这些人一路护送,负责保护他的安全。
  
  同行的还有一名监察府的文吏,是个中年男子。
  
  刘泽宁把文吏叫来,沉声问道:“虞城县治平村,官府造册的土地有多少亩?分别属于哪几家地主?”
  
  文吏取来一摞账册翻开,仔细查阅半晌,方才缓缓道:“虞城县治平村,县衙造册的土地共计一千四百四十二亩,属于耕种土地比较缺少的下村。”
  
  “根据县衙造册记载,一千四百多亩土地,其中大部分是普通农民耕种,只有六百来亩土地分别属于三位地主,他们的姓名……”
  
  话没说完,已被刘泽宁打断:“地主的姓名不重要,我想知道的是,这个村子真的只有一千四百亩土地?”
  
  文吏不知答案,只好摇头。
  
  旁边一直听着他们谈话的老农赫然瞪大了眼,震惊地道:“啥?咱治平村只有一千四百亩土地?这……”
  
  刘泽宁含笑道:“老丈觉得这个村子实际上有多少土地?”
  
  老农震惊半晌,才叹气道:“也不知是哪个杀才造的册,记得犹在英宗年间,数十年以前,本村就有四千多亩地,是虞城县的上村,如今咋就只剩了一千多亩了?”
  
  刘泽宁顿时明白了什么,脸上的笑意渐冷。
  
  四千多亩土地,数十年后变成了一千多亩,哪里出了问题?
  
  当然是本地官府和地主出了问题。
  
  王安石变法后,曾经清查过京畿五州的土地,当时查出各地隐瞒的土地田亩数就高达两百多万顷。
  
  为何要隐瞒土地田亩数?
  
  因为只有隐瞒了,地主才能少交税,土地所产全归自己,当然,本地的县衙甚至是更上一级的知州知府官员,每年也要打点一番。
  
  靠着辖下隐瞒的土地亩数,就能让地方上的官员地主吃个脑满肠肥,谁还在乎朝廷发的那点俸禄,都不够塞牙缝的。
  
  这就是典型的官商地主勾结的现象,吃撑了官员地主,饿死了普通百姓。
  
  这也是官家为何强硬坚持推行方田均税法的原因。
  
  遗憾的是,朝廷颁行的方田均税法,显然没有落实到位,村子的老农根本不知道这回事,而村里的地主仍然在安享着他的骄奢淫逸,岁月静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