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九章 杨敏君不逃了 (第1/2页)
相比于外面的混乱,北州正在有条不紊的发展之中。
粮种已经种下,所有的良民百姓,都按人头分配了土地。
不仅如此,贾平安还当众定了十税三的农业之策。
即所有的田地,只需要上缴收存的三成做为税务,其它七成全部都归百姓自己所有。
看起来,农业税当真不低了。但要知道,只收三成,其它再无税务。
像是人头税、劳役税、大斗换小斗的那些猫腻通通不见了。
且还是按你地里的收成计算。
粮食打得越多,你交的就多一些。打得少,就少交一些。
如果运气不好,碰到了天灾,颗粒无收,那就不用交税。如此,百姓怎么样也是亏不到的。
这还是秦王分配的土地,若是你有能力去开荒的话,那荒地前三年是不收任何税赋的。
好的政策就摆在面前,百姓无不是欢欣鼓舞,直呼秦王万岁。
百姓就是这般的可爱,你对他一点好,他就可以给你十点的回报。
人心稳了,队伍自然好带。
借此机会,贾平安又找来了众人,颁发了一系列的政策。其中有一条,就是关于读书之事。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教育乃国之根本。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懂得了道理,才会变得更强,才不会轻易被人所蛊惑。
现在来看,贾平安的学生数量还够多,勉强可以治理北州之地。但以后地盘扩大了呢?
人才,就是摆在贾平安发展之路上的绊脚石。
七到十三岁的孩童,都要学文化,学知识,这就是一种培养人才的基本方式。
一声令下,各地学堂开始兴建。按着政令上的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要读书,至少要学会认字。
如果有学习的天赋,也好学之人,可以靠着上学来考取功名,以后便可为官去造福一方。
政令中还特意强调,以后不会有荐官的说法,全要靠考试来筛选人才。
所有官员上任之前都会进行公示,如果有问题,百姓可以进行举报。
潜意思就是说,以后想要靠拉关系走后门为官,将要成为历史。
什么是公平?
这就是公平。
对于百姓而言,这已经是以前不敢想的事情了。
怎么着,官员上任还要经过他们的认可,如果有疑义,还可以反对?
虽然真正反对的人很少,但光是这份态度就已经让百姓们欣喜莫名。
以前他们这些泥腿子想要当官,不说是根本不敢想,也只能说很难很难。纵然就算是考取了功名,也不过是微末之流,想要混上去,不说是绝无可能,但说千里挑一也并不为过。
身后没有世家的支持,想在朝廷上有所建树,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即便是成为一个县令,那背后也要有足够的势力支持你才行。
现在好了,这些条条框框都不见了。
只要学习好、表现好、有能力,就可以为官一任,造福地方,而不在需要看你是什么出身,身后有什么人。
当官的诱惑,不要说当时了,就是在几千年后也一样是众人争恐之事。政令下达,原本无人问津的学堂,竟然瞬间就人满为患,其中还有不少的女孩子。
政令上可是说了,女子也能当官,只要表现足够好,有一些岗位更适合她们。
贾平安要的就是全民学习文化,有自己的认知,只是拿出一些位置来交给女性,就可以达成这个目的,并不算什么。
用他们来取代豪绅与大族,让公平取代特权,基本盘就会更加的稳定。
当更多人得了自己的好处之后,他们就会生出信仰之心。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秦军庇护之下,北州的百姓就不用担心会有人来打破他们的生活和秩序,这里就像是一处世外桃园一般。
......
天庆二年七月。
大统撕毁停战协议,向大夏边境开始调集重兵。
荆州,保城。
随着大战来临,气氛变得异常紧张。
城里城外,也多了一些巡逻的大夏士兵,他们检查着来往的每一个行人,但凡是看到谁像奸细,又拿不出身份证明的,通通先抓起来再说。
保城之外的官道旁,可以看到百姓们来来往往,他们都是从博城逃到保城的,为的是可以距离江阳府更近一些,远离战火。
怎么说江阳府也是荆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里布有着大夏军的重兵。
“殿下,您换上吧。”
卫进如和溢中人拿着一套乞丐服,劝说着杨敏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