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2页)
《唯识三十颂》,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35面,三、通达位。
藕益大师把《唯识三十颂》分成了三大科:第一大科是唯识相,第二大科是唯识性,第三大科是唯识行位,这么三大科。
在唯识相当中,主要的是讲我们现前一念心识所发动的作用。这当中包括了凡夫的杂染的作用,也包括圣人的清净的作用,这些都是属于唯识相,我们称作依他起性,它是一个有为的事相,一种造作的因缘所出现的一个作用。
第二个是唯识性,前面的杂染的因果和清净的因果,都依止一个共同的理性,这个理性叫做圆成实性,或者叫真如。就是说,不管是凡夫的惑业苦,或者是圣人的法身,般若,解脱,这些染净的因缘,都是遵循着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道理在运作的。这个道理是一个无为的理性,它不是造作的因缘出现的,它是所谓的「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处生死而不染,证涅槃而非净」,它是一个无为的理性,叫圆成实性,是整个十法界因果所共同依止的一个理性,叫唯识性。
前面的唯识相和唯识性,等于是发明诸法的实相,是属于唯识的教义。
这以下的唯识的行位,是讲到唯识的修行方法,就是我们如何的悟入唯识的性相。那么从遍计执而悟入唯识的性相,这当中开出了五个阶位。这个地方是讲第三个阶位,通达位,我们看讲义。
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如实通达唯识相性,其相云何?
通达位就是说,这个菩萨是安住在见道,他已经见到这个诸法实相了;什么是诸法实相呢?这以下说明“如实通达唯识相性”。从唯识的角度,诸法实相是两部分:第一个是唯识相,第二个是唯识性。不过从次第来说呢,是先证入无为的理性,先证入唯识性,第二刹那再证入唯识相;先通达无为的理性,然后再次第的通达这些有为的事相,这个是唯识学它修行的一个次第。我们看偈颂:
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我们把这个颂文消释一下,“若时于所缘”,这个时,当然这个时间是一个很短暂的时间,这个通达位的时间就是说,我们从资粮位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以后信解大乘,以这个信心来忏悔业障,积集资粮;经过了一大阿僧祇劫的时间,然后成就了四加行,煖、顶、忍,世第一。在这个世第一的这个十六刹那的最后一刹那,在那个时候应该是一个禅定的心中,四加行的心都是和禅定相应的,不像资粮位是在一个很粗的环境活动。
就在这样的一种寂静的心中的那一个时候,他对于所观察的境界,这个所观察的境界指的是五蕴的法。不过从唯识的角度,它的所观境主要是观心识,观察现前一念心识。他对于所观察的心识,“智都无所得”。这个智指的是我空、法空的无分别智,都无所得。
这个「无所得」我们简单解释一下:
前面的加行位,他在观察这个空性的时候是带相观空,就是“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那么加行位的菩萨,在观这个唯识性的时候,破遍计执他所依止的智慧,是依止清净的名言来生起智慧的;所以他这个名言的生起,是带相观空的,所以他心中还是有所得。通达位这个时候,他连那个名言都不可得,心中的名言都不可得,“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那么这个时候呢,他这一念心跟唯识的真实性,真实的安住了。就是前面的加行位,能观的智和所观的唯识实性,它还有一点距离,中间还夹带了名言,所以没有真实的安住。那么这个时候这种中间的界质——他所引导的那个名言消失掉了,这个时候能观的智和所照的理,两个完全契入了。
为什么这样讲呢?“离二取相故”。这个时候他的那一念心跟真如相应,没有能取和所取的分别;没有一个能取的我,没有一个所取的法,“离二取相故”。这是颂文的大略解释。
我们看藕益大师的注解,这当中分两科:第一个释名,第二个述义,先看解释名称:
体会真如,名“通达位”。初照真理,亦名“见道”。
什么叫通达位呢?“体会真如”。我们这念心跟真如理真实的相应了,叫通达。中间的这个名言的障碍被消失掉了。“初照真理,亦名见道”,这个照,当然这个观照不是眼睛去观照,就是那个明了的心识去观察到真理了,这个叫见道位。这两个名词是这样子安立起来的。
谓若时菩萨于所缘境,无分别智都无所得,不取种种戏论相故,尔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即证真智真理平等平等,俱离能取所取相故。
这个菩萨对于他所观察的境界,“无分别智都无所得”。这个都无所得的意思就是说,他不生取着,对于这个名言的取着是消失掉了。“不取种种戏论相故”,这个戏论相,这个戏论就是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就是说你都没有真实的去攀缘到它的真实义。
我们刚开始带相观空,我们对于这个真理的认识是假借名言的安立。这样子呢,从真实义来观察还是一个戏论,因为你还是依止这个名言在认识这个法。所以这样子还是一个戏论,戏论相。
这个通达位的菩萨,他对这个戏论相已经消失了,所以“尔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他的境界是真智,就是能观的智慧跟所观照的真理,这个时候平等平等。什么叫平等平等呢?就是「能所双亡,诸相叵得」。这个时候,一切的对待的相貌都消失掉了,他离开了能取的心跟所取的境界的这种对待相貌。
有一个禅师,他去参访法眼文益禅师。他说“万里晴空,一轮明月,如何”。他把他这几年的修行的心得道出来,由这个善知识来印证,以心印心,说我这一念心跟诸佛的心是不是有相同。说是万里晴空,一轮明月。在虚空当中月亮出来以后,这些乌云都消失掉了;万里晴空,一轮明月,如何。
法眼禅师说呢,“犹是阶下汉”,说你还没有真实的跟真理相应。那么这个禅师就很谦卑的请教说,“请师接上阶”,请善知识引导我能够突破这样的境界。法眼禅师说,“月落后再来相见”,这个月亮的意思,就是一种能观的智慧,光明。
我们刚开始在对治我们心中的遍计执的名言的时候,是依止佛陀的法语:遍计本空,依他如幻。观察我们心中所出现的这些名言,都是戏论,都是如梦如幻的;这样子就把我们心中的名言慢慢慢慢给消灭掉了;但是你能观的智慧,那种对治的力量都还在,所以万里晴空,一轮明月。那么这个时候呢,月落后再来相见,就是“智都无所得”,你应该把你能分别的智慧的名言也消灭掉,这个时候再来相见,当然这个相见是跟真理相见,你才能够“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所以这个在通达位跟真如理相应的时候,是不带名言的,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再往下看,在通达位当中的相貌有两个:
然“真见道”,是根本智,亲证真如,不变相故,名为“挟带”。若“相见道”,是后得智,变相观空,仍名“变带”。
“尔时住唯识”,他所安住的唯识的性相,第一个是真见道,他安住在唯识的性,是根本智亲证真如理,这个时候是不变相的。这个不变相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一念的明了心识跟所观察的境界接触的时候,它一定是有能所,有能分别的心和所分别的智,能分别的叫见分,所分别叫相分;在通达位的时候,它跟真理相应的时候,只有见分,没有相分,它不变相。
就是说,本来一般人的了别境界,或者了别真理,他都是要用名言,当然这个名言,那就是变相了,对于真实义,真实的境界,那中间有距离了。但是这个初地菩萨,这个见道位菩萨,他跟真理相应的时候只有见分,没有相分,那是一个能所双亡的境界。
这个事情是这样,我们讲说是“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我们刚开始在观察真理的时候,这个是方便有多门,你可以根据天台的名言,你也可以根据唯识的观法,唯识有唯识的名言,或者中观的名言。在过程当中既然讲到名言,既然落入言说相,那心中每一个真理的相貌是完全不一样的。不要说人跟人比较,就你自己跟你自己比较都不一样。
比如说,说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十个字,这十个字当然它是文以载道,它有圣道的功德在里面。你今天去观察这句话,你白天观察,下午也去观察,你明天又观察这句话,“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时候你依止名言,在你心中所出现的义,每天都不一样,那个光明的力量慢慢的增长广大。就是你今天观察,明天观察,你天天去观察这个真理,它所流露出来那个义理的那个内涵,就会每天每天的不同。
但是,当你真实的悟入这个真理的时候,那十方诸佛是没有差别,“归元无二路”。如果你还夹带名言,那表示真理有很多了,你心中的真理跟他的心中真理不一样,你昨天所悟的真理,跟今天悟的真理又不一样,因为夹带名言。所以在这个根本智亲证真如理的时候,真如理现前,那十方诸佛是相同的。一切法如的境界,所以它不能变带名言的相貌,所以它这个是夹带,不是变带,这是第一刹那。
若“相见道”,是后得智,变相观空,仍名“变带”。
这个第一刹那过去以后,第二刹那叫相见道,是由这个根本智所引生的,叫后得智,这个时候它是「变相观空」了。前面的根本智是一个自受用的境界;「变相观空」,这个后得智是利他的一个方便,他受用。就是我们跟真理的相应,如果是自受用,那是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的,那一切法如的境界,「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但是如果是要表遣真如,要用方便法门来表达真如的相貌,那这个时候就有各式各样的方便了。
说是禅宗洞山良价禅师,洞山良价禅师他在九旬安居以后,安居大家用功完要离开的时候,他在坛上的最后开示他说,“东去西去,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结夏安居大家离开了,这个地方不是讲身体东去西去,说我们这一念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我们心中很多很多的名言在这个地方寻伺活动,东去西去;但这个时候,都不是一个真实的安住处。
什么是我们真实的皈依处呢?“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你应该要把这些虚妄的名言完全把它拨开来,这个是万里无寸草,这个是你的真实安住处。你任何的名言,不管是好的名言,不好的名言,都不是安住处;只要落入名言,那就是遍计执。
这个时候我们会问了,“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这个经典上佛陀没有讲这句话,那么洞山良价禅师他怎么有这个智慧,创造这个名言出来呢,来引导我们在虚妄的心中,找到一个这么好的皈依处呢?「变相观空」。
就是说,我们刚开始是依止文字去追求圣道。但是这个开悟的人他跟圣道相应后,他也可以依止心中的圣道,创造很多很多的名言的方便来摄受。所以他就能够讲出这句话“东去西去,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他能够讲出这句话出来,这个就是「变相观空」。他很自然的能够流露名言来引导众生趋向于这个方向,这个当然是菩萨的方便力了,这个时候,他心中从没有名言又出现了名言,来观察趋向于真如理,那当然这是为了利益众生。这个就是所谓的“尔时住唯识”,他所安住的唯识的理:第一个真见道,第二个相见道。
前“真见道”,证“唯识性”。后“相见道”,证“唯识相”。颂但说“真见道”者,以“真见道”胜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