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二章 :17号计划(求月票!) (第1/2页)
德国对卢森堡和比利时不宣而战的消息是根本瞒不住的,这样的行为也引起了大片欧洲国家的恐慌。
要是连中立国家都会遭到德国这样的超级列强的入侵,那岂不代表着现在欧洲的所有中小国家,有一个算一个,都会面临灭国的风险?
本来许多国家以为,在爱德华七世葬礼后签署的中立国家宣言会是欧洲诸多中小国家的保命底牌。可让人感到心寒的是,英国政府在得知比利时被德国政府入侵之后,除了口头上喊几句的谴责之外,再也没有任何反应。
英国政府倒是表态愿意接纳比利时王室和流亡政府,可问题是,人家国家都没了,现在接纳流亡政府又有什么用呢?
唯一让人感到有些心安的,可能就是中立国家宣言另一个发起者,西班牙政府对德国悍然入侵比利时和卢森堡的反应了。
和英国一样,西班牙政府也强烈谴责了德国政府不宣而战,入侵中立国家的行为。
除了谴责之外,西班牙政府也下令禁止向德国政府出口军事物资,包括步枪、机枪、火炮在内的武器装备和药品。
因为德国是发起战争的那一方,这也导致法国变成了被侵略的角色。也正因为如此,西班牙的军事物资禁止出口只针对德国,并不针对法国、俄国以及奥匈帝国这些因其他原因卷入战争的国家。
西班牙的军事物资禁运对德国来说不痛不痒,但对其他欧洲中小国家来说,算得上是唯一的安慰了。
毕竟英国政府到目前为止可没有任何实际上的动作,这岂不代表着英国政府在背地里也是支持德国政府入侵比利时的?
不管欧洲其他国家是怎么想的,对于刚刚灭国的比利时王室来说,他们实在不愿意前往伦敦避难。
原因也很简单,在德国对比利时发动入侵之前,英国政府曾经劝说比利时政府同意德国军队的借道。
这其实也相当于英国政府摆明的态度,在德国军队通过比利时领土的这件事上,英国政府是支持德国的。
后续英国政府的反应也能看出他们的态度,相较于英德关系来说,比利时明显是被放弃的那一方。
光凭这一点,比利时王室和流亡政府就不可能前往伦敦。
对于现在的比利时王室来说,他们也拥有更好的选择,那就是前往西班牙。
现在的比利时国王阿尔贝一世正是卡洛的女婿,他娶了卡洛的长女索菲娅公主,两国王室的往来还是比较密切的。
如果不是距离英国太近的原因,比利时早就选择倒向西班牙了。毕竟比利时夹在德国和法国两个国家中间,注定不可能投靠德国和法国,需要找一个德法之外的强力盟友来帮助和维护自己的独立。
英国人在之前或许还算是一个选择,但从英国支持德国放弃比利时这件事,也让阿尔贝一世彻底看清了英国人的面孔。
面对着西班牙王室的邀请,阿尔贝一世几乎没有过多的犹豫,带着王室和比利时流亡政府前往西班牙避难。
阿尔贝一世看的还是很明白的。相较于英国这个近在家门口的超级列强,西班牙反而是更好的选择。
一方面,西班牙的综合实力不弱于英国,能够确保比利时在德国和法国的夹缝中得以生存。
另一方面,西班牙与比利时的距离又比较远,在隔着一个法国的情况下,西班牙对比利时也不会产生太多的影响,比利时可以拥有更多的自主权。
卡洛邀请比利时王室前来西班牙的原因也很简单。一方面关心自己长女索菲娅的安危,另一方面也确实想要借着收留比利时王室和流亡政府来表达自己的态度,获取那些欧洲中小国家的好感。
目前来看,西班牙的做法还是很有成效的。虽然各国都没有明说,但在暗地里也都加强了和西班牙外交部门的联系,算是给自己找了一个退路。
因为这场世界大战爆发原因和历史上完全不同,卡洛对于正在进行的战争还是相当关注的。
别看目前的超级大战有四个国家参与,实际上整个战争的正面战场主要聚焦于德法的战场,东线不管是德俄还是俄奥,都没有太大规模的战役爆发。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德国和法国夸张的动员速度。
在7月17日德国向法国宣战之前,德国政府内部就已经进行了总动员,运输了大量的军队前往西部边境。
在向法国军队宣战之后,德国军队在短短数天时间里就已经集结了超过150万人,这一规模已经远超俄国的常备陆军数量了。
德国攻克比利时用了16天的时间,在8月4日比利时宣布亡国之后,德国在西线的总军队人数已经接近200万人,是战争爆发前德国常备陆军的两倍还要多。
要知道,德国在东线的兵力也有接近80万人。如此夸张的军队动员速度也让德国成为目前欧洲陆军人数最多的国家。
法国的动员速度也慢不了多少。
虽然此时还没有来得及发生比利时提醒法国的事件,但法国政府对战争也不是没有丝毫准备。
德国攻占比利时确实让法国比较难受,但好消息是,法国在这16天的时间里,也动员出来了近200万的军队。
相较于德国政府所预估的法国动员需要25天的时间,法国政府创造的成绩确实优秀的多。
目前德国和法国边境对峙的军队人数高达450万人,这也让这场超级大战彻底突破了历史。
算上东线战场外加各国后续动员的军队,这场超级大战各国累计投入上千万的兵力是轻轻松松的。
这对于人类历史来说也算是值得铭记的里程碑。毕竟在一百年前,全世界人口破千万的国家都没有多少。
在这场战争爆发之后,西班牙政府就立刻联系了德国和法国政府,希望以中立国的身份派出一支军事观察团,学习和记录德法两国在战争中所使用的战术。
对于西班牙政府的要求,德国政府没有拒绝,法国政府更加不可能拒绝。
德国政府也清楚,就算自己拒绝,法国方面也会同意西班牙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欧洲中立国家派遣军事观察团,记录参战国在战争中的表现和所使用的一些精彩的战术,几乎已经成了欧洲各国的惯例。
军队的武器装备是在不断更新换代的,各种战术思想和战略决策,也是需要根据不同时代进行推演和改进的。
对于那些长时间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国家来说,派出军事观察团实地观察各国在战争中的表现,已经是难得的能够发现自己战术和战略决策不足的机会了。
并不只是西班牙,英国也以中立国家的身份派出了军事观察团,其中还有两名陆军少将,从这方面也能看出英国对这场战争的重视了。
西线的战争打了快半个月的时间,东线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面对着来势汹汹的德国人,法国政府是有些慌乱的,他们要求自己的盟友俄国对德国的祖地,也就是东普鲁士地区发动进攻,迫使德国将一部分兵力抽调到东线,来保卫自己的祖地。
东普鲁士对德国的重要性不是开玩笑的。这里曾经是条顿骑士团的领土,由同属霍亨索伦家族的条顿骑士团团长阿尔伯特宣布世俗化,建立了普鲁士公国,并且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勃兰登堡联通,最终升格为普鲁士王国。
德意志帝国的核心是普鲁士王国,而东普鲁士又属于普鲁士比较核心的一部分,对德国来说自然是非常重要的。
当德国军队得知俄国兴兵百万进攻东普鲁士的时候,哪怕明知道西线战场非常重要,总参谋长小毛奇也不得不抽调一部分军队回援东线,确保东普鲁士地区的安全。
德国抽调兵力之后,西线的法国确实松了一口气。原本的德国军队比法国军队多出了50万人,再加上德国占领了比利时的原因,可以兴兵五路共同进攻法国,让法国军队疲于应对,一时间损失惨重。
可随着德国军队的抽调,西线战场德国就没有任何兵力优势了。法国军队不仅能够守住德国军队的进攻,甚至还和德国军队打的有来有回,不少次在进攻战中都取得了胜利。
要说唯一受苦的,可能就是面对上百万德军的俄国了。
俄国绝对是一个陆军大国,但绝对不是一个陆军强国。
俄国兴兵百万进攻东普鲁士完全是为了替法国吸引火力,但没想到这样的举动有些类似举火之焚了。
德军和俄军很快在东普鲁士地区爆发了坦能堡战役,也正是这场战役彻底向欧洲各国揭露了俄国的衰败。
理论上来说,东普鲁士地区德军和俄军的数量是相差不大的,就算德军总体战斗力要高一些,俄军也不至于面临惨败才对。
毕竟其中有接近一半的德军是从西线刚刚抽调的,短时间内跨越了整个德国,这些士兵肯定会相当疲惫。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俄国军队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只能用糟糕来形容。
在德国支援军队没有到达之前,俄国军队占据着数量优势。俄国军队也在这段时间内攻进了东普鲁士,形势看起来是一片大好。
可问题是,不断胜利的俄国军队完全放松了戒备,他们压根没想到德国军队的战败只是故意而为之。
贪功冒进的俄国第二集团军总司令亚历山大·萨姆索诺夫发现自身处境的时候,第二集团军已经完全进入了德国军队设好的包围圈。
后续赶来的德国军队轻松收割了第二集团军,集团军总司令亚历山大·萨姆索诺夫自知是自己的盲目突进造成了这场惨败,于是在战败之后自杀。
虽然他的自杀看起来有几分勇气,但对于俄国来说,他们在这场战败之后就已经完全没有对德国发起进攻的能力了,就只能被迫转为战略防守,祈祷着能拖延更久的时间。
虽然卡洛早就料到了俄国政府的无能,但没想到在西班牙支援了大量的武器装备的情况下,俄国军队居然还能如历史上一般,送给德国军队一场大胜。
俄国自此没有任何进攻德国的能力,也代表德国终于可以集中兵力来进攻法国了。
好消息是,奥匈帝国眼看俄国惨败,他们并未派遣军队帮助德国进攻法国,而是选择南下进攻塞尔维亚,扩张自己的版图。
1912年8月11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不宣而战,数十万奥匈帝国军队浩浩荡荡地从北部、西部和西南部三个方向进攻塞尔维亚,大有直接吞并塞尔维亚的架势。
塞尔维亚早就是协约国成员,在被奥匈帝国宣战之后,塞尔维亚也选择向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正式加入到了战争当中。
奥匈帝国许诺和保加利亚共同瓜分塞尔维亚,于是在塞尔维亚宣战之后,保加利亚也向塞尔维亚宣战,巴尔干半岛也正式乱成了一锅粥。
虽然这场世界大战过早的爆发,但对卡洛来说,战争到目前为止,和历史上是没有太大的变动的。
这也算是一个好消息了。只要减缓俄国崩溃的时间,靠着法俄协约也能拖住德国数年。
数年的时间足以完全榨干德法这些参战国的潜力,到时候西班牙再参与战争快速打败德国,就能成为战争唯一的胜利者。
英国是目前为止西班牙唯一需要忌惮的国家,想要对付英国,西班牙还需要建造更多的主力战舰,这也是西班牙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减少军费的原因。
甚至不仅没有减少军费,在这场战争爆发之后,卡洛还特意召开了内阁会议,宣布从今年开始,军费每年增加30%,上不封顶。
英国和西班牙一样,除了本土在大量建造战列舰之外,英国政府也是相当关注德国和法国战争的局势的。
对于英国来说,德法爆发战争算是一个好消息,能够极大程度削弱两个对英国有很大威胁的国家。
唯一的坏消息就是西班牙没有加入这场战争,这也代表着西班牙的综合国力不会有任何的削弱,西班牙的海军仍然对英国存在较大的威胁。
英国密切关注欧洲战场局势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选择其中更强的一方加入,让英国也变成战争的胜利者。
如此一来,西班牙再想要干涉战争,就只能选择加入比较弱势的那一方了。
西班牙想要帮助弱势方反败为胜不是那么容易的,只要西班牙敢加入弱势方,英国联合优势方有大量的办法可以打败西班牙。
只要能够打败西班牙,英国所担心的西班牙海军的威胁也就会迎刃而解。毕竟战败国是没有资格拥有这么多的军队规模的,只要西班牙战败,裁撤陆军和海军是必然的。
对于英国和西班牙心中的小九九,德法两国政府自然是清楚的。
只不过他们此时已经管不了这么多了,前线战争的局势才是最重要的,不管是法国总参谋长霞飞还是德国总参谋长小毛奇,此时都恨不得直接在前线住下,好精准调控兵力部署。
除了俄国军队进攻东普鲁士这个意外之外,德国和法国的战争还是按照各自的进攻计划来进行的。
对于法国总参谋长霞飞来说,他此时还是坚信法国的17号进攻计划能够取得胜利的。
根据法国的17号进攻计划,想要占领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法国需要动用接近160万的作战部队。
虽然这些军队有相当一部分需要留在法国境内当预备部队,但为了确保进攻计划的稳妥,霞飞还是在阿尔萨斯-洛林一线部署了高达160万的军队。
这么做的坏处也很显然,那就是在北部和比利时的边境,法国剩下的军队人数已经不足40万人了。
此时的比利时已经被德国军队占领,法国40万军队要面对的是德国上百万的军队。
法国总参谋长霞飞难道不清楚北部边境40万军队所面临的压力吗?
他当然清楚。
但没办法,为了17号计划的顺利执行,只能先委屈这40万军队构建防线防守上百万的德国军队了。
对于霞飞来说,是可以接受北部战线损失一部分领土的。反正只要东线占领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就能威胁到德国的鲁尔区,这对德国来说是致命的。
为了督促阿尔萨斯-洛林一线的法国军队有条不紊的执行17号进攻计划,法国总参谋长霞飞经常乘坐汽车从法国总司令部勒弗朗索瓦前往前线作战部队巡视。
为了能在各个作战部队和总司令部之间快速来返,霞飞还特意聘请了一位多次获得过法国汽车大奖赛的车手担任自己的私人司机。
因为西班牙早在很久之前就发明了汽车的原因,汽车对于如今的欧洲各国来说也不算陌生了。
欧洲各大国也都有各种各样的汽车竞赛,一方面是通过竞赛展现汽车车手的驾驶技术,另一方面也是各汽车厂商通过竞赛来展现自己的汽车性能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