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章选官 (第2/2页)
“察举制弊病难改,受世人诟病。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今沿袭旧制而不改之,何来新朝新制一说?”吏部尚书杨俊说道。
杜畿点头说道:“察举制所举之人多为地方大族子弟,郡守施恩结亲,是谓门生故吏,后汉饱受此害。今不改旧制,令弊政复起,非明智之举。故依陛下所言,收公卿征辟之权,令士人以才学幸进,朝廷择优任官,或能杜绝无才之辈。”
之前有言考试制度的雏形出现在东汉中后期,为了改变‘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这一恶劣情况,尚书令左雄施行分科考试,考试通过者才能任官。仅可惜东汉末年政治败坏,左雄病逝之后,考试之策名存实亡。
当然了,考试制度归考试制度,与所谓的科举制还是存在差距。察举制乃是由地方举人才,举荐权被皇帝以下的各级官僚权贵掌握,朝廷只能差中选优;而科举制乃人才自荐,朝廷能够更好的优中选精。
“昔两汉之时,人才操于州郡之手。今当改此弊,人才当改操于京畿之手。”
张虞说道:“朕以为可让天下贤士自投于州郡下,由州郡县分科考察贤士。先科郡县试,再考州试,行家法、课笺奏,名居前列者为孝廉。州试如能达标,则可至尚书台端门考试。端试中者,方能被被选用为官。”
“如依陛下所言,天下士人岂不会每岁科考,臣恐官职数不足!”杜畿担忧道。
张虞说道:“天下贤士既能每岁科考,那么便不准州郡长官私下征辟。治下所委辅官由朝廷所遣官吏出任,以便弱州郡之权。强干而弱枝,或能断绝门生故吏之故事。”
分级科举的出现,意味着中央能够吸纳更多的人才。而这些人才不可能都出任县令,为了能有官职出任,并削弱州郡的人事权,向州郡长官的征辟权下手,是为顺理成章之事。
钟繇捋须而吟,说道:“陛下欲得贤士归顺之心,臣与诸公尽知。但凭科试选举英杰,恐有重才轻德之嫌。而让无德有才之辈为官治民,岂不纵官虐民?”
德、才为汉代选官的核心争论点,两汉之所以行察举制,本质是想获得德才兼备之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莫说德行了,连才华都没有了,可以说多是无德无才之辈。
张虞说道:“德才之士,当先选才,再选品德。今至县科考,再至郡试孝廉。郡有纠察学识之责。如才学出众,及至州试科考。州试中者,州需纠察品德及为人。如品德良好者,可至端门科考求官。”
“陛下之策,臣以为可行!”
钟繇进谏道:“但新制与旧制相较,其中差别甚大。郡太守无察举人才之责,中国诸郡守恐生怨言,并不利治下安民。故臣以为陛下欲得民心,不如准士民科考,另能让郡守举贤士至州试科考。”
“准!”
钟繇保留郡太守的察举人才之权,无非是想平衡了寒门与地方大族的利益!
ps:第三更不用等,要到天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