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文学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323章 我既辅刘三兴炎汉,当第三任丞相也很合理吧?

第323章 我既辅刘三兴炎汉,当第三任丞相也很合理吧?

第323章 我既辅刘三兴炎汉,当第三任丞相也很合理吧? (第1/2页)

建安十五年,鄱阳湖畔。
  
  秋风萧瑟,枯黄的芦苇在风中低伏。
  
  周瑜躺在病榻上,苍白的脸庞在烛光下显得格外清瘦。
  
  这位年仅三十六岁的江东名将,此刻正强撑着病体,用颤抖的手写下最后的奏表。
  
  “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
  
  笔锋在竹简上艰难地移动,墨迹时而深时而浅。
  
  “但恨微志未展,不能再为东吴效命了.”
  
  一阵剧烈的咳嗽打断了他的书写,侍从连忙递上帕子,上面已沾满暗红的血迹。
  
  周瑜闭目喘息片刻,又继续写道:
  
  “臣有三事相谏。”
  
  “其一,统领江东,当未雨绸缪,不可贪图安逸。”
  
  “其二,边境百姓尚未归附,需遣良将镇守.”
  
  他的笔在这里顿了顿,眼前浮现出那个勤奋好学的年轻将领。
  
  “吕蒙忠勇可任.”又是一阵咳嗽,这次连笔都握不住了。
  
  “最后.”
  
  他艰难地口述,让侍从代笔。
  
  “中原争霸战未休,不论齐魏谁胜,我东吴都当坐观时变,不可轻易下场。”
  
  “万望吴侯珍之,慎之。”
  
  话未说完,手中的竹简已经滑落在地。
  
  九月初一,一代儒将周瑜与世长辞。
  
  消息传到京口时,孙权正在批阅奏章。
  
  当传令兵哽咽着报出噩耗,孙权手中的笔“啪”地掉在案几上,墨汁溅满了衣袖。
  
  “公瑾.”
  
  孙权踉跄起身,眼中瞬间涌出泪水。
  
  “公瑾有王佐之资,然而寿命短促,孤还能依赖什么呢?”
  
  说罢,竟当众痛哭失声。
  
  左右侍从从未见过主公如此失态,也都跟着落泪。
  
  次日清晨,孙权换上素服,亲自为周瑜设灵祭奠。
  
  他在灵位前,想起当年与周瑜一起共事的岁月,点点滴滴。
  
  想起赤壁之战时那个英姿勃发的年轻统帅,不禁再次泪流满面。
  
  “若非公瑾,哪有今日之东吴.”
  
  他亲手为灵位敬上三炷香,香烟袅袅中,仿佛又看见周瑜温润如玉的笑容。
  
  “传令。”
  
  孙权红着眼睛对左右说,“公瑾的丧葬之礼,全部由国家承担。”
  
  他顿了顿,又接着补充道:
  
  “其子女皆赐爵位,府中旧部妥善安置。”
  
  下葬那日,江东文武百官尽数到场。
  
  就在孙权穿着素服,神情哀戚。
  
  长史张昭忽然趋步上前,低声道:
  
  “主公,公瑾虽逝,然天下大势不可不察。”
  
  “今曹操与刘备鏖战于中原,正是我江东坐观成败之时。”
  
  孙权抬眼,眼中哀色未褪,却已多了一分锐利:
  
  “子布之意是”
  
  张昭微微躬身:
  
  “当早定军国大事,不可因丧废政。”
  
  孙权沉默片刻,目光扫过灵堂上周瑜的牌位,缓缓点头:
  
  “召吕蒙来见我。”
  
  吕蒙匆匆赶来,甲胄未卸,额上还带着操练后的汗珠。
  
  毕竟不能因为周瑜一人的丧礼,而废了国家兵事。
  
  以吕蒙为首的大臣,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他跪伏于地:
  
  “主公唤末将前来有何吩咐?”
  
  孙权凝视着他:
  
  “公瑾临终前举荐你继任大都督,统领江东兵马。”
  
  吕蒙闻言一震,连忙叩首:
  
  “末将资历尚浅,岂敢担此重任?”
  
  “程普、黄盖等老将军皆在,末将岂能僭越?”
  
  按理说,除周瑜之外,资历最高的就是程普。
  
  程普一直和周瑜是并列的左右都督。
  
  旁人也都以为周瑜死后,程普会接管江东兵权。
  
  但孙权并不想让父亲兄长那一代的老臣接管兵权。
  
  他更想扶持自己的势力。
  
  所以此次大都督的人选,孙权直接将程普、韩当、黄盖等辈给排除在外了。
  
  孙权站起身来,亲手将他扶起:
  
  “公瑾识人,从未有误。”
  
  “他既认定你可担此大任,子明便不必推辞。”
  
  吕蒙仍欲再辞,孙权却已解下佩剑,递到他面前:
  
  “此剑随我多年,今日赠你。”
  
  “自今以后,江东三军,皆听你调遣。”
  
  堂外秋风骤起,卷起几片枯叶。
  
  吕蒙深吸一口气,双手接过佩剑:
  
  “蒙必不负主公与公瑾所托!”
  
  孙权拍了拍他的肩,眼中既有期许,又隐含深意:
  
  “曹操、刘备皆非善类,江东未来,就靠你了。”
  
  吕蒙肃然抱拳,目光坚毅如铁。
  
  孙权又问道:
  
  “子明既受重任,可有良策教我?”
  
  这话问的巧妙,按理说东吴如今刚刚经历损失周瑜的悲痛,还未从中走出。
  
  正常来讲,东吴接下来奉行的政策无非就是“周规吕随”罢了。
  
  但孙权却问吕蒙有什么良策教他没有。
  
  这显然是他希望听到不一样的答案。
  
  吕蒙当即会意,拱手对曰:
  
  “臣日夜观中原战局,如卧薪尝胆。”
  
  “今曹魏损兵折将,夏侯惇、曹仁等数路大军俱为刘备所破。”
  
  “此诚千载一时之机也!”
  
  孙权眉峰微蹙:
  
  “公瑾在时,尝言坐观成败……”
  
  吕蒙趋前一步,甲叶铮然:
  
  “此一时彼一时也!”
  
  “昔者曹刘势力相当,我江东自当持重。”
  
  “今魏军新败,刘备亦疲,若仍固守旧策,恐失天予之机也。”
  
  孙权闻言,双目骤亮,击案而起:
  
  “子明之言,甚合孤意!”
  
  “孤本不欲长守此地,前言特以试卿耳。”
  
  忽又蹙眉道:“只是袭取荆州之事……”
  
  “一旦袭取荆州,便意味着要与刘备交恶。”
  
  “万一失败,我东吴如何抵挡得住齐国的反击?”
  
  吕蒙早有才成算,他一直在为此事规划。
  
  密切关注着荆州的一切动向。
  
  “吴侯,臣已密探得荆州虚实。”
  
  “今闻孔明远出,若不袭取,再无机会矣。”
  
  一旦中原之战结束,刘备彻底统一河南。
  
  那么荆州、淮南将会彻底成为锁死东吴的大锁,再不可能突破了。
  
  毕竟荆州很难像这次中原大战一样,外调出那么多兵马来。
  
  孙权渴望进取,但也怕得罪死刘备。
  
  这种矛盾的心理,使得他进退两难。
  
  吕蒙的话还在继续:
  
  “臣保举一人为偏将军。”
  
  孙权便问,“是谁。”
  
  “陆逊陆伯言。”
  
  吕蒙正色说道:
  
  “逊虽年少,胸有韬略。”
  
  “观其治军,法度严明,实乃将才。”
  
  “今何不使我与他兵分两路,蒙袭取荆州,逊袭取丹阳。”
  
  “事若就,则荆、扬二州一统。”
  
  “主公进可以逐鹿天下,争霸中原。”
  
  “退亦可以据守长江,不失为江东之主。”
  
  “况且……主公正是青春年少,曹操、刘备俱已年过五旬。”
  
  “而曹魏宗室中,自曹昂死后,并无英才可以继任。”
  
  “而刘齐宗室中,刘备子嗣尚还年幼,并无主政一方之能。”
  
  “主公完全等得起。”
  
  “届时,主公还怕斗不过曹刘二代么?”
  
  吕蒙此话可谓是一语点醒梦中人。
  
  一直以来,孙权在面对曹操、刘备的压制时,总是有种刻在DNA里的恐惧。
  
  但正如吕蒙所言,他今年才二十八岁。
  
  还怕活不过曹操、刘备那两个老不死的吗?
  
  只要他能稳住东吴基业,把两个一代目领导人熬走。
  
  他们的继任者,要么是能力不如自己,要么就是还未成年。
  
  那就是东吴逆风翻盘的机会!
  
  现在,孙权要做的就是稳住和扩大自己的基本盘。
  
  “子明之言,真令孤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
  
  孙权握着吕蒙的手,拉着他走在长廊里。
  
  “当初,曹刘联手平定袁术时,李翊扶持其妻兄在丹阳主政。”
  
  “丹阳虽穷,然而却是产精兵的地方。”
  
  “这些年来,不知为齐国输送了多少丹阳兵。”
  
  “孤身为江东之主,却不能据有丹阳,诚为大憾。”
  
  “故图丹阳一事,势在必行。”
  
  “只是关于袭取荆州事宜,是否应当再三考虑一番?”
  
  孙权此刻保持了一名政治人物的冷静。
  
  于他而言,甚至于整个东吴而言,丹阳都是吴人心中的一根刺。
  
  不是因为这地方有多好,而是因为失去它,版图就宛如被狗啃了一般不完整。
  
  当然,这是调侃。
  
  从现实角度讲,丹阳除了产精兵外,更重要的是它的地理位置于东吴而言很特殊。
  
  只有彻底掌控丹阳,东吴才能彻底一统整个江东,然后将长江的天险优势发挥到极致。
  
  事实上,江东早就有实力攻取丹阳了。
  
  毕竟地理优势摆在那里。
  
  只要东吴想,吴兵便可朝发夕至,以丹阳之贫瘠根本不可能撑到齐国的淮南援兵过来。
  
  只不过出于畏惧遭到齐人的报复,这么多年来才一直不敢动丹阳的主意。
  
  但孙权一直希望通过外交努力来一统江东。
  
  比如通过提供山越俘虏,或者花重金,献舟楫等等。
  
  但都被陈登拒绝。
  
  陈登一直是对吴强硬派,一直主张先南后北。
  
  即先灭东吴,再攻中原。
  
  当然,这跟他有“吞并江南之志”的人生信条有关,还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的。
  
  而国中大部分高级官员,都是主张先北后南。
  
  毕竟中原之地于他们而言,是更切实际的利益。
  
  由于国家政策的倾斜,这些年淮南对丹阳的掌控力其实是越来越弱的。
  
  毕竟隔着长江,交流沟通很不方便。
  
  所以近几年,吴中越来越多人的喊出:“收复丹阳,一统江东”的口号。
  
  丹阳,是孙权无论如何都必须夺得的领地。
  
  孙权也相信在丹阳问题上,吴人可以“先斩后奏”。
  
  毕竟丹阳并未涉及到太多齐人的核心利益,事后孙权完全有办法找补,讨好齐人。
  
  但荆州就牵扯太过重大了。
  
  这地方联系着益州、扬州。
  
  荆北更是大汉极富的地区,是士大夫的乐园。
  
  这地方,孙权要是敢抢。
  
  那就要看看他有没有他老子和他哥哥那般命硬了。
  
  吕蒙看出了孙权的踌躇,便分析说道:
  
  “主公容禀!”
  
  他手指北面,大声说道:
  
  “今刘备已吞并豫、兖、青、徐四州,北方更是早已大定,其势如日中天。”
  
  “就目前形势来看,河南之战已成定局。”
  
  “刘备已经一统了河南、河北,若使其消化中原,正是断我江东之生路。”
  
  吕蒙突然单膝跪地,甲胄铿锵作响。
  
  “臣请为主公剖陈利害。”
  
  “今刘备已据中原十之七八,下一步必是顺江而下!”
  
  “届时江东张、顾诸姓必来劝谏主公降齐。”
  
  吕蒙突然提高声调,“当年刘琮之事才过去几年,莫非主公忘了?”
  
  这话像柄利剑刺来。
  
  孙权猛地站起,案上茶盏翻倒,褐色的茶水在荆州位置上漫开,宛如血染疆场。
  
  他心尖儿怦怦直跳,大脑飞速旋转。
  
  吕蒙趁势进言:
  
  “曹操虽败,可仍旧会退守西川,正需盟友。”
  
  “若我等能够取下荆州,则与魏国连成掎角之势。”
  
  “通西蜀之援,壮我兵势,他日北伐,据上流之利。
  
  “吴魏唇齿之势可成,长江天险亦可全据!”
  
  廊下,吕蒙的声音振聋发聩。
  
  “即便战事不利,也能向曹操表明诚意,大结魏人之心。”
  
  “魏国如今困兽犹斗,必视我江东为救命稻草!”
  
  “故荆襄之役,势在必行,不容迟疑!”
  
  吕蒙的分析可谓是字字珠玑,每一句话都说到了孙权的心坎上。
  
  因为就目前的局势来看,中原大战就是基本已成定局了。
  
  齐国一统河南、河北,下一步肯定就是要收拾你东吴。
  
  到时候摆在孙权面前的,就只有投降一个选项。
  
  因为江东的大族们,肯定会撺掇孙权去投降。
  
  到时候孙权也是身不由己。
  
  但曹操还会退回西川,继续抵抗。
  
  到时候因为战略原因,魏吴两家的关系也会变得更加紧密。
  
  而魏国又是与齐国势不两立的,既然如此,何不早早与齐国撕破脸,倒向魏国与曹操合作呢?
  
  现在我们打下荆州,不仅能够加强与益州的联系,还能壮大自身实力。
  
  使得将来反攻中原的战略优势变得更大。
  
  即便失败了,得罪了齐国,这肯定也会坚定魏人与我们联合的决心。
  
  所以荆州之战,不论能不能打赢,都是必须要打的。
  
  “好!!”
  
  孙权终于下定了决心,拍了拍吕蒙的肩膀。
  
  “子明,孤已经将江东兵马交予汝调遣。”
  
  “如何攻取荆州,俱有你来决断。”
  
  “孤并不欲干扰汝之公务,只是不得不多言几句。”
  
  孙权最后叮嘱一声吕蒙。
  
  “诸葛亮号卧龙,乃当世奇士。”
  
  “齐中有传言说,他会是李翊的继任人。”
  
  “此议似乎得到了刘备、李翊两人双重的认可。”
  
  “能接替李翊的,绝对不是凡夫俗子。”
  
  “其虽已将荆州兵马外调,但同样在江夏防区设下了重兵。”
  
  “子明如果不能第一时间突破江夏防线,诸葛亮一旦反应过来,率兵回撤。”
  
  “到时候不仅袭取荆州的计划将要失败,我东吴也会面临灭顶之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