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公台赠礼 (第2/2页)
“宫欲将兖州赠予将军。”
陈宫恭敬的作揖施礼:“前济北相鲍信,前陈留守张邈,以及袁氏诸君,皆自惭前罪……得知陈王刘宠擅自起兵谋逆,皆起兵助曹将军讨逆。”
“刘岱与刘宠合谋,擅杀桥府君……今刘岱已被鲍府君斩杀,宫替鲍府君献上逆贼刘岱首级以明此志……”
曹操愣了一愣,揭开盒子看到刘岱的首级,不知是该喜还是该忧:“辛苦公台……鲍兄为何没与公台一同前来?”
其实曹操心里清楚,张邈、桥瑁、鲍信等人举兵,只是因为没路可走,因为不举兵他们就只能当通缉犯。
但现在有刘岱的人头在此,张邈、桥瑁和鲍信又是曹操的好友,如果他们都能依附曹操,曹操当然乐意把他们举兵之事视为“讨伐刘宠”,至少可以视为“弃暗投明”。
毕竟曹操刚受了损失,正需要兵力。
而对于张邈、鲍信等人而言,他们确实更相信曹操,没人敢到刘备面前赌命,确实只能投奔曹操这个当初一起加入关东联军的同伙。
陈宫笑了笑:“鲍府君曾联泰山昌豨,忧心朝廷与右将军不容其部,只得使宫先来说和。而眼下,能使右将军不讨鲍府君者,唯曹将军尔。”
“曹可尽力而为,不过,右将军会作何反应操却难以琢磨,操也未必能让右将军免诸君之罪……”
曹操当然是愿意接纳鲍信等人的,但他也担忧刘备不肯。
“如今曹将军主兖州之事,陈留、济阴、山阳只需传令便可得数万大军,将军平定一方政绩斐然,又有护佑兖州士民之心,右将军怎会为难?”
陈宫拱手道:“宫不欲虚言相瞒,右将军掌控朝廷,不取名士,只欲以策试取白衣,我等士人恐难入右将军之侧……曹将军,我等兖州士民皆只为求存求利,若曹将军愿纳我等,我等便唯将军马首是瞻……”
言下之意,就是曹操如今是兖州刺史,如果干的活儿漂亮,让刘备无话可说,而且手里有大军数万,刘备只要不傻就不可能反对赦免鲍信等人。
同时,曹操既然得了兖州士人帮助,那就应该保障兖州士人的利益。
刘备不愿意用高门名士,因此各名门士族愿意找曹操商量。
若是非要和刘备穿一条裤子,那兖州各名门包括鲍信、桥瑁、张邈等在内,就会立刻投奔刘宠一起弄死曹操。
若是曹操答应,帮着兖州各家漂白,并保障兖州士族利益,那整个兖州的士族就都愿意支持曹操。
兖州各郡是“响应刘宠”还是“讨伐刘宠”,只看曹操如何决定。
“吾曾诛灭孔氏,兖州名门不惧吾乎?”
曹操有些犹豫,他知道刘备让他讨孔家就是为了让他站到豪门世家对立面。
“当然惧,但与曹将军相比,我等更惧右将军。”
陈宫低声道:“况且,孔氏于各家有何利?伏生之学授晁错,晁错授张生,张生之学授予欧阳,欧阳传尚书于夏侯……数代经学传继,何曾有孔氏之功?各家又何必因孔氏而伤?诸士欲得者不过名利而已,右将军不愿让名门得利,但曹将军必然更能容人……”
这是在说今文尚书的传承,伏生最早传回尚书,其后张生、欧阳、大小夏侯等陆续承继学问,《尚书》后来发展成欧阳、大小夏侯三家广传天下,确实没鲁国孔家什么事。
也就是说,士族们没必要为了孔家的事找曹操的麻烦,因为孔家倒台反而对其他名门有利。
陈宫说得很直率,曹操思虑再三后,微微点头:“操不能与右将军相争……但若众人皆以讨逆为号,那便皆是忠勇之臣,操自当庇护兖豫忠勇之士。”
“曹公有容人之量,兖州诸君便必为忠勇之士。”
陈宫躬身拜下,换了个称呼:“曹公亦无需与右将军相争,各家皆只为利害存继,只要得保无忧,谁又乐意行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