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文学 > 二手穿越:大耳贼刘备 > 第349章 荀氏双骄

第349章 荀氏双骄

第349章 荀氏双骄 (第1/2页)

蔡邕可能是整个大汉最擅长写这种赞颂赋的人,把刘备都夸成后稷了……
  
  虽然蔡邕通篇没提刘备的名字,但刘备的名字在两百多页的农策里出现了上百次,书末的编撰名录中也是排在第一位的。
  
  得良术不自珍,传耕种之道于天下,并让乡间野老和蚕妇都能看懂。
  
  农人们或许不懂辞赋,但却能轻易明白,这事儿确实与后稷传耕是一样的。
  
  尤其是蔡邕提到了布道之功。
  
  合天地之良方,以简绘通兆民。
  
  最后一句是见到乡野老农杵着锄头看书,见到民女蚕妇靠着墙壁阅读,方知真正的君子是将知识无私的传递给万民,如此才是与山河永存的大功德。
  
  重点在于‘以天地良方通兆民’。
  
  我华夏正道向来都是以人治理天地的,华夏的神明也全都是先祖哲人,就连上古传说也是补天射日移山填海,不是求神庇佑。
  
  汉代的祭祀也不是求神,而是祭祖,是沟通天地,祭拜后稷、大禹、轩辕黄帝这些老祖宗。
  
  仙人最早就是指‘先人’,古语僊人,就是先祖。
  
  将治天地的良方用简单的图画直达兆民,使民自强,让庶民个个都有技可传,使文化与技术传承万世不绝。
  
  这是与后稷一样的布道与教化之功,是足以位列仙班的。
  
  蔡邕对于自己能在这事上蹭个名头极为满足,因为他的辞赋将在后续印刷《农策》时作为序。
  
  这农策赋必能一起被人们千古传颂,蔡邕确实算是沾了刘备的光了。
  
  此时又刚好是秋收结束之后的农闲期,整个青州上下都在谈论此事,没多久其它各州也有耳闻——蔡邕的农策赋比农策本身传得还快。
  
  这也是文字辞赋的作用,图画能让更多人看懂,但文字华章中的部分辞句,能在无载体的情况下口口相传。
  
  而蔡邕的辞赋,对士人豪族而言影响力极大。
  
  有了蔡邕的辞赋做广告,农策开始飞速传播,无论是乡间农户还是豪族士绅,全都挤破头求阅。
  
  而同时期,各地官员也在陆续前往青州,他们是奉诏来参加天子在泰山祭祖之事,冬至就快到了。
  
  见到老农民妇在田埂墙根下看纸质书,便都会去看一眼或是借阅一番。
  
  出于对书本的尊重,也出于不敢在青州惹事的心态,很少有人会强抢,毕竟以往能看书的都是士人。
  
  这使得青州一时间竟出现了戴冠的士人与老农黔首一起在田埂上蹲着,挤着看同一本书的景象。
  
  这可能是天下第一次出现这种场景。
  
  士族与黔首之间遥不可及的距离,被一本书拉到了同一个墙根下。
  
  ……
  
  临淄馆舍。
  
  “公达果真欲考策试?为何?”
  
  一个面目俊秀的贵公子正在问荀攸。
  
  “族父此来临淄,可曾看过右将军所发的农策?”
  
  荀攸从怀里摸出了一个布袋,从袋子里小心的拿出一本《农策》放在桌案上,看起来对此书很是爱护。
  
  荀攸面前的贵公子,看起来比荀攸本人年轻得多,但却被称为了族父。
  
  这贵公子是荀彧,是荀攸的同宗堂叔,但却比荀攸小六岁。
  
  荀彧刚到临淄,是专程来找荀攸的。
  
  “来时在路上遇到乡民阅此卷,我匆匆看了些,确是好书……只是……”
  
  荀彧点头,轻轻的随意翻开农策,看着一幅曲辕犁的图,指着图上‘首制者-黑涂’的字样:“未知此黑公是何人?此书列名之人,为何从未听闻?”
  
  “黑涂是右将军所设官屯中的佃户,奴人出身……”
  
  荀攸叹了口气:“此书列名三百余人,大多是佃农黔首,除蔡公题序之外,再无一人是世之名士,无一人有显望家世。”
  
  “便是蔡公也是罪人出身,家世已衰……右将军好谋算啊,这是要举万民断门第……”
  
  荀彧懂了,低头看着桌案上的书本,伸手又翻了几页,也叹了口气:“公达欲与黑涂并列?”
  
  “黑涂虽卑,但有大功于世,攸与其并列尤觉愧矣……族父或许不知,那曲辕犁已在青州农学试用,其可省一牛,却能两倍于耦,耕种四倍于前,乃国之良器,能使天下受惠千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