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8、贝克街的幽灵与带到美国(6k,月票加更,求月票!) (第1/2页)
一般来说,在这个信息传播较为缓慢的年代,由于现实当中的种种因素,许多读者并不会第一时间就看到一部新作品的连载内容,对于更精明一些的人而言,他们也更愿意在看完报纸上的评论和听完其他读者的评价后再做决定。
贾斯帕就是准备打这么一个时间差,想在《血字的研究》这部作品流行起来之前就把它的名声搞臭,而跟他抱有一样的想法的人显然不在少数。
因此几乎就在《血字的研究》发表的第二天,以贾斯帕以及其他一些人的能量,他们很快就在相当权威的《文学公报》上刊登了像这样的批评:
“速评《血字的研究》:
本报近日留意到一部正于杂志连载的新作《血字的研究》,其开篇便令人深感不安。作者塑造了一位名为“夏洛克·福尔摩斯”的“咨询侦探”,此人不敬上帝,缺乏温情,甚至有抽打尸体这样骇人听闻的怪癖。这绝非我们引以为荣的英国绅士典范,更像一个精神不健全的怪胎。
更令人失望的是故事的叙述者,那位华生医生。他的视角平庸琐碎,将这位“侦探”种种无礼又怪异的行为一一叙述出来,单调且乏味。
鉴于其令人不悦的主角与空洞的内核,建议读者无需在此作品上浪费更多时间。”
与此同时,在其它具有影响力的文学杂志和报纸上,也都陆陆续续出现了这样的文章:
“简讯:一部前景堪忧的新连载:
若论及近期文学界令人失望之作,当推那位米哈伊尔先生的《血字的研究》。其开篇数章,除却为我们介绍了一位史上最令人厌烦的室友——夏洛克·福尔摩斯先生之外,几无建树。
这位“高人”的做派堪称滑稽:他终日无所事事,宣称一套名为“演绎法”的理论,其实际表现却仅限于对一位素未谋面者的人生经历进行武断、冒犯且无法证实的猜测。这与其说是智慧,不如说是一种缺乏教养的狂妄。
如此空洞的人物与贫乏的情节,实在让人难以对其后续的“研究”抱有任何期待。这更像是一场在贝克街那沉闷客厅里上演的、自娱自乐的荒谬戏剧。”
就在贾斯帕看着杂志报纸上的这些评价觉得可以稍稍松一口气的时候,另外一篇占据了报纸很大篇幅的报道却是让他的心一下子就提了起来:
“浓雾中惊现神秘“侦探”!贝克街的幽灵游荡在整个伦敦?
昨日,伦敦的街头巷尾被一桩奇异的巧合——或者说,一场精心策划的奇观——所占据。一本名为《血字的研究》的新作开始在《旬刊》上连载,其主角是一位被描述为行为古怪、智力超群的“咨询侦探”,夏洛克·福尔摩斯先生。
然而,更令人瞠目结舌的事件发生在出版当日的街头。一位与书中描述惊人一致的绅士,在浓雾中出现在伦敦的多个地方.
最令人浮想联翩的猜测是:难道这位“福尔摩斯”先生,竟是从书页中走入现实的幽灵?
有市民尝试上前询问,但这位绅士仅以一个难以捉摸的微笑回应,并引用了一句(据旁观者回忆)颇为费解的话:“您看,但您没有观察。我们的眼睛就是我们的监狱,而目光所及之处就是监狱的围墙。”随后,他便如同融入雾气一般,消失在伦敦街头的人流中。
偶尔他也会停下来,竟然真的只凭借寥寥几眼便判断出一个人的职业甚至性格
本报目前已找到多位目击者,以下是他们的陈述”
看完这些报道的贾斯帕:“?”
真的假的?!
肯定是俄国佬的营销手段!但是俄国佬竟然还会这个?以他们的脑袋他们想的出来这种精妙的方式吗?!
正当贾斯帕有点头晕的时候,他又看到了报道中一位目击者的陈述:
“我见过他!我在一个多月前的时候就见过他了!当时他也登上了报纸,而且他真的就跟书中的这位先生有着一样不可思议的能力!我.”
贾斯帕:“???”
莫非他刚刚来到英国不久,就已经料到了如今的困境并且想好了解决方案?
作为一位老出版商,贾斯帕十分清楚这种带有真实性的异闻究竟会造成怎样的反响,因此一时之间,贾斯帕只感觉一个俄国人的大手早早的就笼罩在了他的头顶,并且一点一点的要把他逼进浓稠的泰晤士河里
而把这样的报道当作卖书的手段的人绝对不在少数,尤其是在伦敦那些自认为智慧和聪明的俱乐部的绅士们当中,许多人都对这则报道嗤之以鼻:
“不会真的有人会相信这篇报道吧?这位来自俄国的先生的手段确实不错,但他骗不了我,有着良好的理性的先生是绝不会相信这件事的。
不过“我们的眼睛就是我们的监狱,而目光所及之处就是监狱的围墙”这句话倒是还不错.”
“不错的手段,看来这部的销量会提升许多,但这部前两章的内容不足以说服我,这种‘演绎法’竟然会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当成看还算不错,放在现实里未免太过浮夸。你们看了吗?”
“看过了,写的确实不错,而且似乎真的是一种全新的类型,我之前从来没有见到过。看得出来,他下了很大的功夫来了解伦敦,如果不看作者的名字,我真的要认为他是一个地道的伦敦人了。
但这种‘演绎法’的话,我们这些人都无法做到,其他人又怎么可能呢?”
“奥斯顿先生,您看了吗?您不是最喜欢评价这些的吗?让我们听听您的高见吧!”
当这句话响起后,俱乐部的不少成员都看向了这位名为奥斯顿的先生,即便是在人才济济的俱乐部,这位先生的口才也相当出众,常常会有一番妙语。
只是不知为何,奥斯顿先生今天竟是格外的沉默,等到不少人都看向他的时候,神色古怪的他才不得不来了一句:“我昨天在路上似乎碰到这位福尔摩斯先生了”
“哦?”
在场的不少人听到这话都轻笑了起来,然后就有人调侃道:“那您戳穿这个骗子让他灰溜溜地离开了吗?他可以欺骗很多人,但千万别想欺骗像您这样的绅士。”
当俱乐部开始弥漫快活的空气的时候,这位奥斯顿先生却是一言不发,只是神情古怪地看着在场的众人,看着看着,俱乐部的空气突然压抑了起来
俱乐部的众人:“?”
难道说.
就在这个时候,神情古怪的奥斯顿先生这才缓缓开口道:
“虽然很不可思议,但他确实猜对了一些东西.”
俱乐部的众人:“.”
场上的众人沉默片刻后,其中一位先生才像是被惊醒了一般开口询问道:“各位先生,你们有谁买了这本文学杂志?能否借给我看一看?”
他这么一问,场上顿时就热闹了起来,不少还没看过这部的人也赶忙询问了起来。
等到场面稍稍安静了一些之后,一位在俱乐部里面担任某个职位的先生也是适时开口道:“各位先生,前些日子狄更斯先生向我们俱乐部推荐了这位作家,我本来还在考虑让一位
俄国人进来是否合适,现在的话,各位不妨表达一些自己的意见?”
“我同意。”
眼睛一亮的奥斯顿先生第一个举手示意。
而其他成员在面面相觑了一会儿后,也是纷纷举起了手:
“那到时候就让我们亲眼见证一下吧!”
“要不今天就请这位先生过来?我倒是很想跟他交流一下这部。”
与此同时,也有人稍稍表达了一下反对意见:
“可他对我们英国的政治和文化真的有足够的了解吗?或许他跟我们并不能说到一块去。”
“别说政治和文化了,我担心他连我们英国的牌都打不明白。”
“到时候不然还是先教一教他牌桌上面的东西吧,再没有什么是比这更能让他快速融入其中的方法了。”
但讨论到最后,这一俱乐部最终还是同意了米哈伊尔的加入,甚至还有点迫不及待的想见到米哈伊尔。
而就当这群先生质疑里的“演绎法”的真实性以及觉得这样的报道是炒作的时候,在更多的读者那里,无论是里面的故事还是报纸上的报道都给他们带来了非常新奇的阅读体验。
相比市面上的那些而言,这部无论是从视角还是切入的角度都格外的不同,至于报纸上报道的幽灵不仅没有让他们感到害怕,甚至说还让许多人兴致勃勃的想跟这位幽灵先生见上一面,只因:
“我昨天也碰到他了!这位先生确实看穿了我的窘境,并且还给了我几便士祝我有美好的一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