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9、米哈伊尔身上的法国力量与各方动向 (第1/2页)
由于米哈伊尔是悄无声息地离开了法国,离开了巴黎,因此直到一两周后,巴黎的文学界才渐渐反应了过来,而当很多人从屠格涅夫口中得知米哈伊尔短时间内不会再回来的时候,巴黎文学界的众人就仿佛在暴风雨过后看见了彩虹一般,几乎是发自内心地快活了起来。
俄国佬米哈伊尔走了!巴黎的晴天就来了!
没办法,巴黎作为欧洲文化的中心,就这样让一位俄国佬在这里赢了一次又一次,这像话吗?我们巴黎的诗人、剧作家、评论家和家难道就不要面子的吗?
米哈伊尔在的那段时间,就仿佛整个巴黎文坛都是他的声音一般,这样一来,巴黎文坛的人对于米哈伊尔的怨气自然是越来越大的。
但当他们得知米哈伊尔竟然是要去英国佬那里写英语的时候,他们在震惊之余,对米哈伊尔的态度又发生了一轮大转变。
在米哈伊尔刚走的一两周,巴黎还在刻意地忽略他或者批评他。
当米哈伊尔离开两三周的时间,巴黎文人们的态度渐渐平和了下来,转而开始努力伸长脖子,探听米哈伊尔来自英国的消息。
而当巴黎的文学界以及报刊界得知了米哈伊尔在伦敦的第一个大动作,即跟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在同一天出版圣诞图书的消息时,顿时就有看热闹不嫌事大同时也为了博取公众的关注的报纸直接就刊登了这样的新闻:
《英国文学界?离开巴黎去往伦敦的米哈伊尔先生直接在圣诞节前一天,挑战英国最著名的作家狄更斯!》
像这样的报道直接就让巴黎文坛的不少人直接看嗨了,毕竟米哈伊尔刚来巴黎的时候还得一步一步走,甚至还主动拜访我们巴黎的雨果先生、大仲马先生和巴尔扎克先生等人,并向他们请教。
而到了英国后竟然拜访都不拜访了,直接挑战英国最有名的作家!
这说明什么?
我们巴黎文坛赢了!
英国佬只配被直接挑战!哪怕是那个狄更斯也不例外!
像这样比较劲爆的消息,也是一下子就吸引到了公众的关注。
毕竟米哈伊尔的《茶花女》还在有条不紊的一场场的演出,《海底两万里》依旧火热连载中,就算巴黎人再怎么健忘也不可能就这么忘记了米哈伊尔这位年轻的文学家。
那么他如今又在做什么呢?
竟然又换了一种语言进行他的创作!
并且才刚写就想跟英国最有名的作家比一比了?
何等的狂妄与自信!
如果他在法国这样那说不定会招来许多人的批评和反感,但是在英国这么干.
这是好事啊!
带着法国的力量去干翻英国佬吧!
如此一来,公众越发的期待这方面的消息,巴黎的各大报纸为了提升销量也乐得配合公众们的口味,于是他们便持续关注着米哈伊尔那边的消息。
坦白说,在最开始的时候,巴黎文学界的许多人都觉得米哈伊尔选择跟狄更斯在同一天出书并不是一个好主意,毕竟首先米哈伊尔是首次用英语进行创作,其次那位狄更斯先生在伦敦可是有着非常多的读者,就算米哈伊尔已经在英国有了一定的名声,也不应该做出这样的决定才对。
就在许多文学界人士都觉得米哈伊尔这次的英国之旅会是一个非常惨淡的开局,但是,再版三次,销量已经接近一万册是什么鬼数字
巴黎文学界的众人:“?”
虽然依旧比不上那位狄更斯先生,可这个数字其实已经意味着米哈伊尔可以同那位狄更斯先生过上两招了!
这对吗?!
巴黎的许多报纸可不管什么对不对,眼见米哈伊尔在英国那边竟然真的取得了较好的销量,他们的新闻标题直接就是:
《来自法国的米哈伊尔先生,他的圣诞图书竟直接让狄更斯面露难色、节节败退!》
已经知道了这则新闻的米哈伊尔:“?”
不许歪曲事实也不准直接剥夺我现在的国籍啊混蛋
而对于巴黎人来说,是否符合事实暂且先不说,像这样的新闻标题以及报道里面实打实的一万册的销量,一下子便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我早就猜到米哈伊尔先生其实是一位法国人了!看,报纸上都直接这么写了!”
“英国最著名的作家只有这点能耐吗?米哈伊尔先生只是刚开始用英语创作就取得了这样的成绩,那让他再写上十年呢?英国最著名的作家就得是一位俄国人了!”
“我原先还觉得巴黎的那些诗人、剧作家们的水平很差,竟然连一个年轻人都比不过。现在看来并非是他们的过错,英国人在这位米哈伊尔先生面前表现的要更加狼狈!”
“就算是到了一个新的国家、用一种新的语言写作也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吗?世上竟然还有这样的天才?一定要将他留在我们巴黎!”
“真是难以置信,这本圣诞图书巴黎有哪家书店在出售吗?我迫不及待想找来看一看了!”
当公众们开始热议这件事情的时候,对于巴黎的文学界来说,这一消息更是洗尽了之前的屈辱和阴霾,甚至说,当人们重新谈起米哈伊尔这个年轻人的种种事迹时,场上弥漫开来的竟然是快活和赞叹的空气。
原来如此!
并非我们太差,而是那位年轻人实在是不讲道理。
这样的话,我们又有什么好羞愧和不甘心的呢?
英国人都还没叫苦呢!
在这样的氛围下,屠格涅夫顿时就有些坐不住了。
其实在米哈伊尔刚离开的那段时间,屠格涅夫基本上没怎么再在公众场合提关于米哈伊尔在英国的事情。
毕竟米哈伊尔能否成功是一个未知数,屠格涅夫也不想又有人借着这个机会讽刺米哈伊尔。
而他这么沉默了一段时间后
不对了,一切都不对了。
屠格涅夫几乎是很快就意识到了这是一场顺风局,于是乎,他来了他来了,屠格涅夫又带着他的吹逼小故事走来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