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拜年 (第2/2页)
杨一木恼道,“去妈那屋睡去。”
老四晃着脑袋,道,“大哥,妈都起来了,你这大懒虫起床了。”
杨一木无奈,只得起床了,今年是初一,也是要起早的,这也是杨家河的风俗。
张兰英带着三妹已经忙开了,大年初一跟三十晚上一样重要,无论多困难的人家,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可能整治这么一桌的饭菜。
有那么一个承上启下的意思,这一桌子硬菜的程度,代表着去年过的是否富足,也预示今年会比去年更上一层楼。
灶屋里,萝卜、白菜、粉条这些家常菜永远都是主角,这会儿反季节蔬菜闻所未闻。所谓的硬菜跟年三十一样,也是最常见的鸡鸭鱼肉几种,条件好点的人家也会买点牛肉、羊肉、狗肉。
桌面上已经摆好,整鸡、红烧肉、炸肉丸子、红烧大鲤鱼、绘菜、油炸花生、汪豆腐、鸭汤。
杨一木搭不上手,洗了把脸,就蹲在门前水沟边发呆,上辈子后来他到了省城发展,每逢春节总是以复杂的心情对待曾经蔓延在心头的怀乡病。
其实更多是对现实的恐惧与回避,如果只是惦念乡村的单纯与温情,这样的怀乡对他来说也没啥,沿着这条道路返乡几乎太容易了。
但贫困和寒冷的记忆从未在他的生活中消失过。
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都要敞开大门,早上会有亲戚或者同门子里的小孩来上门贺岁。
杨一木囫囵吃了个早饭,拿了四包糖、四包果子、两条烟、四瓶酒,分成两包,带着几个小的先去爷奶家拜年。
爷奶跟小叔住在村子的西头小庄上,与他家隔一条河,看着不远,其实要绕二三里地。
杨胜利那放映员工作其实是小叔的,早年爷爷杨苍海参加过革命,回乡后政府安排了这么个工作,其实没编制,也就是变相补点钱,后来岁数大了,乡里照顾他,可安排一个子女顶替。
按照政策,大儿子杨胜利超了一岁,杨苍海就想把这工作给小儿子杨卫兵,可邮递员送报名表的时候,被杨胜利截胡了,自己少填了一岁,瞒着家里偷偷报了上去。
杨苍海大眼瞪小眼,可木已成舟,最后只能默认了。但两家关系就僵了,连带堂哥杨川也和他们不来往。
杨川的媳妇还是原来的媳妇,话说起来有点别扭,还是上辈子杨一木认识的堂嫂,这个没变,个子一般,倒是有一副好相貌。
堂嫂正在灶屋门口太阳底下奶孩子,因为杨一木太爷、爷爷是单传,所以他们家门子小,小门小户,平时来人少,又和杨一木家不亲近,大过年的也没避讳,衣服拉了半截高。
堂嫂陡然看见来人,吓了一跳,杨二力倒是偶尔在村里见着,对杨一木就面生了。
小婶正在灶屋忙饭,看到杨一木几个小辈提个东西上门拜年,先是愣了一下,嘴里哼了一声,就别过脸不说话。
“小婶,我叔我哥呢?”杨一木笑着问。
小婶不冷不热地说,“一早都出去了,估计这爷俩不知猫哪家打牌呢。”
杨一木逗弄下了侄儿,并把十块钱塞到了包裹里,“长得跟我哥挺像,这钱叔留给你买糖吃。”
杨川媳妇看了一眼婆婆。
小婶把钱给杨一木,“这有点多了,拿回去。”
虽然这两年日子好过了,农村人情关系行情见长,可在农村一般人家给亲戚小孩压岁钱一块顶天了,普通关系的也才就一毛两毛。
杨一木摆了摆手,转身就出来门,“给我侄儿的,小婶你甭客气了,我去爷奶那边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