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吴大桥 (第1/2页)
上午,李哲一共面试了10名服务员。除了韩春燕以外,还有另外一个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名应聘者叫孙跃华,24岁,简历上写着他在国营餐厅干过三年服务员,是所有应聘者中工作经验最丰富的一位……
李哲看完他的简历,直接开口问道:“孙跃华同志,你既然在餐厅干过,应该知道如何接待客人。如果客人催菜,你会如何应对?”
孙跃华往椅背上一靠,声音懒散:“这种事儿见多了,直接告诉他‘后厨忙着呢’。国营饭馆都那样,客人等急了嘟囔两句,别搭理就行,总不能跟后厨吵架去。”
他顿了顿,又补充:“真遇上胡搅蛮缠的,顶两句也正常,咱是干服务员,不是当受气包。”
李哲眉头动了动,没接话,又问:“要是看见客人自己到柜台边拿筷子、碗盘,你咋做?”
“拿就拿呗。”孙跃华不以为意,“客人自己动手方便,咱少跑两步。再说了,真要过去拦,人家还嫌你管得多。”
“要是客人拿的时候没留神,把旁边的醋瓶碰倒了,洒一地呢?”李哲追问。
“那得让他小心点啊。”孙跃华说得理直气壮,“打碎了还得赔呢,国营饭馆都有规矩,损坏东西照价赔。他不赔?难不成让我赔?”
听着听着,李哲笑了:“孙跃华同志,我觉得客人来吃饭,就是图个舒心——催菜的时候递杯茶水,说句‘您稍等,我去后厨看看’;客人自己拿东西,上前搭把手递过去,你不觉得会更好一些?”
孙跃华带着不认同:“李老板,我在国营餐厅干了这么多年都是这规矩,客人来餐厅吃饭,咱就把菜端上去,齐活。现在是新社会,服务员也是社会的主人,不比客人低一等。”
他不以为意道:“只要咱菜做得好,价格便宜,不愁没客人。而且服务员忙得很,跑起来脚不沾地,哪有时间一直围着客人转?”
李哲放下笔:“孙跃华同志,听你的意思,对国营餐厅的做法和规矩还是比较认同的,那你为什么要离开国营饭馆,来我们餐馆面试?”
“嘿,我们餐厅效益不好,发不出钱。年前就发了20块钱,连买年货的钱都不够。还有一大家子要养活,我不得另谋出路吗?
我听朋友说您这儿工资高,就过来看看。我和外面那些新人不一样,我有经验,餐厅的事儿门儿清。您要是雇了我,算是赚大了。”孙跃华拍着胸脯砰砰响。
谭静雅也忍不住笑了:“你们餐厅为什么效益不好?是因为没有客人吗?”
“那你想差了。我们餐厅还真不缺客人。一到吃饭的点,门口排老长人呢。就是菜的定价太低,根本不赚钱。有些菜连本都捞不回来,甚至还赔钱。”
谭静雅明白了:“你们餐厅菜价便宜,客人都是奔着图便宜去的,所以不在乎服务。餐厅菜价低不赚钱,客人再多也白搭,还是没办法给你们发工资。”
谭静雅话锋一转,“但我们餐厅不一样。我们餐厅的菜价高,客人不光是吃好,还要吃得舒坦,这样客人才乐意多掏钱。餐厅挣钱了才能给你们发高工资。”
李哲给谭静雅使了个眼色,心想多说无益。孙跃华的言谈举止,还是国营餐馆的老一套。李哲还真怕他教坏自己的新员工。
上午,李哲面试了10名服务员,其中9名通过面试,孙跃华是唯一一个被淘汰的。
同时,这也给李哲提了个醒,谭静雅、两位厨师和林巧梅都曾经在国营餐厅工作过。看到孙跃华这副样子,李哲觉得也有必要跟其他人提个醒,不能将国营餐厅那一套规矩搬到自己的餐厅。
面试完服务员后,李哲接着面试帮厨。一共有5名帮厨来餐厅面试,面试地点变成了厨房。
首先测试的是基础技能,也是最关键的刀功——比如现场切土豆丝,看刀功快慢、粗细是否均匀;处理葱姜蒜是否干净利落,有没有浪费;肉片是否能切薄。
另外还有食材的处理,比如清洗蔬菜、去除肉类杂质、血水,处理干货等工作。
这5名帮厨的能力都不错,以前都有工作经验。李哲询问了两位厨师和谭静雅的意见后,将5名帮厨都留了下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