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三章 边疆大捷! (第1/2页)
应州,中军大帐。
丈许木几,铺开一幅“燕云十六州”堪舆图。
耶律洪基手执朱笔,沉吟着,轻轻一划。
雁门谷!
这是通往雁门关的重要陉道峡谷,没有之一。
(如图:雁门谷位于恒山山脉与吕梁山脉交汇地带)
其长约二十里,广约十丈左右,沿途山脉绵延,沟壑纵深。
说是峡谷,但雁门谷并非是传统意义上通水、通河的河谷,也并非是洪水冲击造就而成。
实际上,这是一条人工凿就的“北伐通道”,为汉武帝下令建凿。
《汉书武帝纪》中记载:元光五年,发卒万人治雁门阻险。
这也即雁门谷的诞生。
世人称其为“谷,仅仅是因其形状像河谷而已。
不过,可能汉武帝也不曾预想过,本是为了北伐而建成的雁门谷,渐渐的却成了蛮夷南征的主要通道。
“雁门关的统兵者、兵力,以及雁门谷的布局,斥候可有消息传来?”毛笔一撘,耶律洪基抬头,向下望去。
自其以下,南北面官有序班列,约莫有三五十人,皆是面色肃然。
仅是一刹,就有一人走出,为辽人面孔,颇为粗犷高大。
此人,却是辽国名将耶律那也,赫赫有名的北院大王、西南面招讨使。
耶律那也行了一礼,上报道:“斥候传来消息,为免雁门关陷落,大周一方让顾廷烨、王韶二位名将一起入边,并以大相公韩章为主帅,统兵十万左右。”
“韩章?”耶律洪基有些意外。
作为“邻居”,对于大周的一些主要政治人物,耶律洪基都有过关注了解。
顾廷烨、王韶二人,两度开疆拓土,实为一国名将,入边掌兵并不稀奇。
让人意外的是,主帅竟然是韩章,而非英国公张辅?
事关变法,内阁大学士江昭肯定不会入边,这一点耶律洪基早有预料。
但,怎么一下子就成了韩章呢?
对于中原文化,耶律洪基也算是有较深的了解。
内阁首辅,人臣第一人!
这样的文臣,主动入边涉险?
“英国公张辅呢?”耶律洪基诧道。
“据说是重病缠身,无力掌兵。”耶律那也上报道。
这种关乎掌兵者更替的消息,并不是什么秘密。
耶律洪基了然。
耶律那也继续道:“至于雁门谷,大概是布置了八九万兵力。其中,两万左右是在布置在雁门谷两翼的制高点,五万左右就在谷口镇守。”
“其余的几万兵卒,一部分镇守于大后方的雁门关,一部分散开堵住了其他的一些小型关隘。”
“嗯。”
耶律洪基点了点头。
百年国祚,辽、周二国没少争斗杀伐,对于关隘的攻、守重点,都已是了如指掌。
雁门谷两翼布兵,这是非常常见的布局方法。
一旦大军盘踞于制高点,以高打低,就很容易博得优势。
当然,破局也简单,让一部分铁骑行军两翼,退敌即可。
也因此,雁门谷有人布局镇守,并未让耶律洪基有半分退让亦或是绕路的意思。
无它,有人镇守才是正常,没人镇守那才是有问题。
耶律洪基沉吟着,注目于武将中的一人:“耶律仁先,若是给你六万铁骑,可有过雁门谷、破雁门关之策?”
有着李谅祚遭到阵斩的先例,耶律洪基却是没有披甲上马厮杀的意思。
相较于上马厮杀来说,还是缩在应州布局更安全一些。
不过,应州和雁门关有一段不短的距离。
行军布兵,最为忌讳的就是“遥控”指挥。
大致方向可以商讨布置,但细枝末节的发挥,还得是以应机立断为主。
为此,晋王、北院枢密使耶律仁先自然就成了“暂时性”的主要指挥者。
耶律仁先一步走出,心头早有稿腹:“若是六万铁骑,可让一万铁骑行军东西两翼,率先两刻钟行军,退却两翼敌军;
余下五万铁骑,着五千为先锋军,率先行军一刻钟,以清理河谷途中可能存在的火墙、大坑、铁钉等陷阱。余下四万五千大军,四万大军为行军主力,通行峡谷,五千大军负责垫后,以备不患。”
“大军行至谷口,立刻转而布下阵型,齐齐冲锋,便可破敌通过雁门谷。”
作为重要关隘之一,雁门关至今尚未被破过,但雁门谷的通过方法,却是已经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地步,也即耶律仁先说的“三步策略”。
几句话,无一例外,都是经验之谈。
特别是一万铁骑居于东西两翼,几乎是绝对性的经验总结。
雁门谷的两翼并不像谷底一样平坦,反而是相当陡峭。
这也就使得,布兵过重并不能产生太大的成效。
一方五千骑兵,万余步兵,算是经验性的合理搭配。
此外,先锋探路,往往会带上一些灭火、填坑的东西。
昔年,李谅祚受火墙阻隔,不幸丢命,主要是其没有任何破去火墙的准备,视野也不行,唯有硬冲。
一般来说,但凡是有点准备,火墙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大坑、铁钉也是一样的道理,一旦有了准备,陷阱的威胁就会相当有限。
五千骑兵垫底,则是为了防止有小规模敌军提前绕后包抄,形成左右夹击之势。
通常来讲,一旦做到了“三步策略”,通过雁门谷无非是伤亡几十人、几百人、上千人的区别。
“至于破去雁门关,臣以为可让一部分大军拖住周人主力军,余下一些士卒夺取小型关隘,通过小型关隘过雁门关,沿途摧毁良田。”
“如此一来,若雁门关主力军调兵拱卫良田,则主力兵力减少,可尝试设计破关;若雁门关主力军不退兵,则良田尽毁,边疆难以丰收。”
此次,辽国大军南征,本质上就是为了“阻挠”变法。
阻挠变法的法子无非两种:
一是长期消耗。
一旦长期消耗,就肯定得大肆耗费钱财,大周为了支持边疆,就不得不减少变法钱粮的支出,让本该用于变法的钱粮变为边疆粮草。
变法的钱袋子被抽走,自是难以实行下去。
二是打断变法节奏。
边疆告急,皇帝和变法者必须优先处理军政,本是专注于推动变法、解决地方阻力的精力就会被分散大半,变法进程被迫“暂停”,保守派也就有了机会。
一旦涉及变法派和保守派的扯皮问题,那辽国南征的目的也就算成功达成。
两种法子,辽国不太敢长期消耗,自是唯有选择第二种。
让铁骑成功南下,变法自会暂停!
耶律仁先的见解,主要是先让一部分铁骑成功南下,大肆破坏,起到声势浩大的效果。
如此一来,自可让大周朝廷注目于边疆战况,渐渐失去变法的精力。
“好。”
耶律洪基连连点头。
“就这么办。”
三月初一,雁门谷。
“嘎——”
“嘎——”
荒土浅草,乌鸦飞掠。
行军马蹄声,重若闷雷。
“停!”
北院枢密使耶律仁先喝道。
“停!”
“停!”
一声大喝,传令兵依次传下去。
六万铁骑,实在是太过海量。
单是传达指令,就传了足足百十息之久。
观其行军,更是绵延两三里之长,壮阔非常。
“调整阵型,东西两翼,一刻钟后行军;先锋军,两刻钟后行军;中军,三刻钟后行军。”耶律仁先下令道。
作为两代老臣、北院枢密使,武将地位最高的存在之一,其戎马一生,可谓经验丰富。
就连通过雁门谷的“三步策略”,也是出自其手。
也因此,没有谁比耶律仁先更懂过河谷!
一刻钟的时差,对于大军来说就是三里左右的路程差,完全可以让大军有足够的反应时间。
一声令下,自有三名着甲武将拎绳走出,号令两翼的行军,以及先锋军铁骑。
其后,东西两翼、先锋军相继行进。
三刻钟至。
“父亲,东西两翼未有人来报。”一人三十左右的小将眺望几眼,皱眉道。
“斥候来报,说是谷口设伏。就算是大周变更了设伏位置,二十里雁门谷,也是十五里左右的后半段位置。”
耶律仁先瞥向长子,耐心的解释道:“后半段设伏,可让我军短时间内难以撤离。若是两翼取得了优势,自可以高打低,伏击我军;若是两翼并未取得优势,也可退至谷口,以多打少,护住性命。”
“东西两翼行军也就两炷香,六里路。没有传来消息,不足为奇。”
“此外,你可知为父为何让中军与先锋军间隔一刻钟行军,而非传来了消息,再急行军?”
小将眼前一亮,立刻答道:“父亲说过,河谷行军,重在速,重在稳。”
耶律仁先欣慰点头。
通过雁门谷,肯定是得以快为主,以免夜长梦多,但也不是越快越好。
以快为主的前提是安全。
这也就涉及“快”和“稳”的平衡。
时差一刻钟,不至于让大军脱节,也不耽误行军进度,就是耶律仁先认为的“平衡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