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章 赵策英:我,我太想当千古一帝了! (第2/2页)
这种方向性的错误,就算是江昭不通军火之理,也知道绝对是走歪了路子。
毕竟,火炮肯定是金属制成的。
这是常识性问题。
区区竹子,即便制成火炮,其射程估摸着也就二三十步。
这不是江昭要的火炮!
江昭要的火炮,乃是有“超远程”射程、近乎降维打击的超规格军事武器。
于是乎,江昭就给了建议,希望以铜、铁为主,试着研制承受力更为强悍,射程更为遥远的火炮。
大方向定下,军械监的人连忙转换研究方向。
如此,终是一日千里。
“八百步”
江昭沉吟着,满意的点了点头:“不错了。”
一步,大概是一米六左右。
八百步,也就是一千二百余米的射程,也就是所谓的两里之遥,差不多是洪武大帝朱元璋年代重型炮射程的三分之一左右。
当然,即便仅是三分之一,也注定会是“遥遥领先”的武器。
“演示一下吧。”江昭摆手道。
光说不练假把式,还是得见一见真章。
“是。”
沈括连忙点头,一招手,三名主薄就连忙下去准备。
约莫百十息左右。
火药、引线、铁甲、铜制炮弹、一一列齐。
其后,其中一名主薄牵来一匹枣红马,拖着铁甲,手持一杆白色小旗,向着八百步外奔腾而去。
沈括伸手,适时介绍道:
“经过研制,这火炮主要有五部分构成:
一为统身,起稳固和填补炮弹之效。
二为铳口,起瞄准之效。
三为药室,主要是填装发射药,起推动作用。
四为火门,主要是点火之效。
五为尾銎(qióng),主要是起稳固之效。”
“炮弹填入统身,以统口瞄准方向,于药室填入发射弹,经火门点燃,稳住尾銎(qióng),便可于八百步开外杀敌!”
江昭了然,点了点头。
所谓的火炮,其原理跟炸弹其实是一样的。
或者说,火炮就是一种远程投射炸弹的装置,类似于农业时代的投石车。
火炮的弹药,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铜制实心弹,其主要作用就是杀敌。
一种是发射弹,也就是纯粹的散装火药,其主要目的是产生推力,将铜制实心弹推送到几里之外。
本质上,这就是炸弹与助推器的组合。
当然,相比起投石车,火炮要厉害不止一筹。
一般来说,大型的投石车基本上也就八十步、一百步左右的射程。
火炮,足足八百步!
说是杀人于千里之外,半分不假。
约莫半柱香左右。
八百步外白旗升起,那名运送铁甲的主簿骑马归来。
“瞄着白旗打!”
一声落定,其余两人主薄连忙将工匠们散装火药填紧药室。
十余米长的引线绵延铺开,连接着火门。
“大相公,还望与下官一齐退后百步。”
沈括伸手一引:“偶尔,火炮也会有炸膛之险。”
“好。”
江昭点了点头,果断大步往后退去。
不一会儿,一名工匠拾起火折子吹了吹,橘红色火星闪烁不断。
伸手对准火门一点。
“呲!”
引线点燃,工匠连忙后退几十步。
药室内火药迅速燃烧,发出沉闷的“嗤嗤”声。
片刻之后。
“咚!”
不轻不重的一声响动,一股浓烈的火药味传开。
火炮统身因后坐力微微后移,稳稳落在预设的支架上。
其后……
“彭!”
八百步外,一声巨响,犹如惊雷一般震耳欲聋,卷起地面尘土。
几人齐齐注目过去。
白旗处,烟尘骤起,铁甲被铜制实心弹击中,碎片飞溅不断。
“好。”
江昭注目着,连连点头:“此炮威力、射程,皆远超投石车,果是利器。”
“如此,就算是炸弹泄露,大周也仍可高枕无忧。”
短短的一句话,可谓话出惊人。
几人齐齐惊道:“炸弹泄露?”
江昭注目过去,沉吟着,说道:“雁门谷一战,辽国一次性损失五六万铁骑,着实是吃了不少大亏。”
“因此,辽国定然会设法研制炸弹。”
“军械监的工匠,都已围困了起来,自是不可能泄露配方。但,炸弹却是得从军械监中运向军营,辽国要想搞到一两枚陶瓷炸弹,并不算难。”
“一旦有了炸弹,其工匠便可进行仿制。即便威力与大周的陶瓷炸弹可能会有些许差距,却也是实打实的炸弹。”
几人相视一眼,面色凝重。
这几句分析不无道理。
军械监的人可通过“穷举法”一点一点的试出炸弹的配方,辽国人自然也行。
一旦知晓了炸弹的配料是木炭、硝、硫三种,辽国人迟早能制作出炸弹。
这也就是开创者与模仿者的区别。
开创者可能几年摸索才能有所突破,但模仿者只需要根据答案求过程即可。
而且,要是开创者不精益求精,两方的“成品”差距不会太大。
军事武器的一些攻克难点,可能需要大量的时间予以突破。
这也即意味着,在尚未攻克军事武器难点的这一段时间,开创者与模仿者的差距微乎其微。
也因此,从理论上讲,两者差距最大的时刻,实际上就是较为领先的武器第一次现世的那一刻。
就比如雁门谷之战,炸弹第一次现世,战场局势几乎的一边倒。
往后的日子,一旦辽国学到了炸弹技术,两方差距肯定是越来越小。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大周并未掌握比炸弹更为先进的军事武器。
“还是大相公高瞻远瞩,未雨绸缪。”沈括连忙附和道。
“继续研究吧。”
江昭平和道:“该有的功绩,江某定会上报上去,绝不吝啬。”
“拜谢大相公。”几人连忙一礼。
江昭点着头,大步向外走去
此次,特地来军械监,江昭主要就是为了视察一下火炮的“领先地位”。
要想实现大一统,面对辽、夏,大周的军事武器必须领先一个身位以上。
如今,既然军事武器相当领先,那就不必太过担忧。
说到底,辽、夏二国要想制作炸弹,也不一定真就轻松。
主要是辽、夏二国的经济水平都不太行。
制作炸弹一向都非常耗费钱财,轻轻松松就得砸几百万贯下去。
就算是尚未改革的大周,也不太能腾出几百万贯闲钱,更遑论辽、夏?
大周自是财政赤字,但辽、夏也未必好到哪里去,无非就是比烂而已!
以辽、夏二国的经济实力,要想大批量的制作炸弹,那就唯有一种可能——根本不顾国内的任何反对声音,不顾民不聊生。
是以,就算是辽国真的搞到了配方,也肯定得做出抉择。
要么,大力发展军事武器。
要么,顾虑民生,少量制造炸弹,并以此锻炼马匹“不受惊”的能力。
辽、夏可能怎么选,闭着眼睛都知道!
……
中京,大定府。
文化殿。
丹陛之上,耶律洪基拾着一道文书,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大周皇帝,竟是要亲征交趾?”
南院宰相赵徽回应道:“大周皇帝颇具武德,意欲亲征,也并非是不能理解。”
“大周,近来还裁了军吧?”耶律洪基眯着眼睛问道。
“统计军卒七十三万,裁撤了二十万余,仅余五十万左右。”赵徽点头道。
“嗯——”
耶律洪基沉吟着,摇头道:“从前几年起,大周连着几次动兵,连连征战,朕就不信没有国力损耗。”
“这番,又是大量裁军……”
“陛下的意思,却是要趁机再动兵戈?”赵徽面色一动。
“自从大周变法以来,两国差距是越来越大。”
耶律洪基叹道:“朕是寝食难安啊!”
“让下面人试着铸造炸弹练一练马匹吧。”
“辽、周、夏三国,迟早有一战!”
“不过,也不一定就是今年。”
“就算是大周赢了交趾,肯定也得大量屯兵广南西路。”
“一两年以内出兵,都是一样的效果。”
“是。”赵徽一礼,唯有点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