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文学 > 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 第二百七十二章 江昭:我想缔造盛世!

第二百七十二章 江昭:我想缔造盛世!

第二百七十二章 江昭:我想缔造盛世! (第1/2页)

广南西路,邕州。
  
  中军御幄。
  
  丈许长案,上置一幅西南边陲堪舆图,官家赵策英垂手抚膝,一脸的严肃。
  
  其一左一右,有着顾廷烨、王韶两大名将,二人皆束手肃立,不时给予一些中肯的建议。
  
  自三人以下,文武大臣,有序班列。
  
  粗略一扫,或是朱紫重臣,或是边疆名将,大都是小有声名的人物。
  
  其中,更有不少人是江昭的故吏,亦或是曾与江昭共事、列于其麾下。
  
  郑晓、姚兕、杨文广、郭逵、梁昭、景思立、种师道,都一一赫然在列。
  
  当然,这也不稀奇。
  
  或者说,这是一种理所应当的结果,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默契与共识——凡涉及开疆拓土,就该让参与过熙河、熙丰、燕云三次拓土的人作为主力军!
  
  究其缘由,盖因唯有熙河、熙丰、燕云三次拓边真正的培养出了一批敢打敢杀、有能力、有士气、有志向的沙场边将、将门子弟。
  
  其他的一些武将,无论是常年统兵的禁军武将,亦或是厢军武将,其真实水平都远远低于参与过熙河、熙丰、燕云三次拓边的拓边武将。
  
  这并非是危言耸听,亦或是存心贬低。
  
  这是事实!
  
  若是常年统兵的禁军武将,且没有参与过熙河、熙丰、燕云三次拓边,其大概率是承平日久,仗着父辈余荫统兵的“水货”,亦或是仗着年纪熬资历的平庸之辈。
  
  开疆拓土一向都是武将的崇高追求之一,这也是青史留名的“捷径”之一。
  
  熙河、熙丰、燕云连着三次拓边,足足有三次参与拓边的机会,除了熙河开边较为仓促以外,其余的熙丰、燕云拓边都是较为“公开”的机会。
  
  特别是燕云拓土,大相公韩章主动担任边将统帅,顾廷烨、王韶两大名将相佐,阵容上基本上是“封顶”的水平。
  
  都已经知晓了功业何在,但凡是真心有意入边建立功业的人,都肯定会选择主动投身入边。
  
  于是乎,一次都没有参与过拓边、没有过拓边经历的人,可不就是水货、平庸之辈?
  
  至于厢军武将,其真实水平都不必贬低,就是纯粹的水货。
  
  也因此,但凡要涉及大动干戈,自然得以参与过熙河、熙丰、燕云三次拓土的人作为主力军!
  
  除了参与过熙河、熙丰、燕云三次拓边的武将以外,其余重臣中也不乏一些“高手”。
  
  就连正二品的大臣,都足足有两人。
  
  一为兵部尚书徐晖,主管军械、粮草运输。
  
  一为枢密副使梁国公王克延。
  
  此人为老牌勋贵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曾祖父为开国名将王审琦,位列“义社十兄弟”之一,地位非同凡响。
  
  不过,相比起英国公张氏一门,王氏一门的影响力要浅上不止一筹。
  
  此外,还有一人,却是较为特殊。
  
  工部郎中,苏轼!
  
  这是唯一一位官家主动钦点入边的“笔杆子”,据说是奉旨填词。
  
  “以臣拙见,不若遣一些斥候,单独负责找寻山高、干燥的路径。凡沿途,就地凿井,并分发槟榔、青蒿,以作防范之效。
  
  凡行军,必得等太阳初生、太阳落山。如此,自可免却一些瘴气侵害。”顾廷烨沉吟着,建议道。
  
  关于瘴气防范,古代其实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并以祛湿、防热,饮干净水为主。
  
  《萍洲可谈》就有记载:必携皮囊储净水,或就地凿井,取深层井水。
  
  《会要辑稿职官》也有记载:避卑湿积水、草木郁蒸。
  
  这一套法子其实还算有效。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瘴气其实就是以疟疾为首的一些病状,病症的根源就是亚热带气候诞生的一些虫媒。
  
  湿、热、水,都是生虫的条件。
  
  干燥的土壤、干净的水源,祛湿的饮食,自然是能一定程度上避免瘴气侵害。
  
  这也是为何大军不顾天冷,一月就开拔的缘故。
  
  当然,也仅限于一定程度上避免瘴气。
  
  “以臣愚见,一旦寻得了交趾人的行踪,就故意暴露位置,主动大肆挑衅,并于沿途布下炸弹,让其来攻。”
  
  王韶肃然道:“连着来上几次,自可败其军心,破其锐气。其后雍鸡关南下,一路横推,速战速决。”
  
  西南一隅,王韶并不想久待。
  
  主要是瘴气实在过于“玄学”。
  
  一般来说,伤亡十之一二就可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
  
  然而,太平兴国五年,太宗皇帝执政,两国一样有过交战,伤亡者竟是达十之四五!
  
  这并非是说交趾人战斗力强,能征善战。
  
  事实上,受制于大周的影响,交趾的战斗力一向都不太行。
  
  论及人口,交趾其实还算强盛,大概有百十万户人,约莫是与辽、周、夏三大政权中的西夏相差不大,一样都是能拖出十万将士的国度。
  
  但,论起战斗力,两国根本不是一个档次。
  
  作为“偏安一隅”类型的国度,交趾其实算是西南一隅较为强盛的国度,但受制于地理位置的影响,以及大周有意的“制裁”,其农业、手工业、军事武器,方方面面都较为落后。
  
  这也就使得,交趾人口不少,但综合战斗力不太行!
  
  自然,交趾也不可能凭真本事让大周损失近乎一半的士卒。
  
  真正让大周损失惨重的元凶,其实就是瘴气。
  
  偏生就在于,瘴气还没法显著有效的防治。
  
  为免栽跟头,王韶自是偏向于挫败交趾锐气,并从雍鸡关依仗着炸弹横推南下的打法。
  
  所谓雍鸡关,也就是邕州与交趾交界的关隘之一,呈“两山夹一谷”之势。
  
  汉灭交趾、隋灭交趾,都是自雍鸡关南下。
  
  这一条路,足足开发了近千年,算是少有的较为干燥,少有瘴气的道路。
  
  当然,这种重量级的关隘,肯定是会有大量交趾人镇守,攻取难度相当之高。
  
  这就跟雁门关之于大周一样,甚至都有可能是两国决定胜负的地界。
  
  (如图:广南西路和交趾地理关系)
  
  (如图:雍鸡关,也就是明代的镇南关)
  
  “嗯。”
  
  赵策英抻着手,连连点头。
  
  两条建议都相当中肯。
  
  特别是王韶的“横推”建议,算是说到了他心里。
  
  瘴气,实在是太过玄乎,还是尽量不沾为好。
  
  “既如此,就以炸弹为主,布设诱敌。沿途,尽量就地凿井,分发槟榔、青蒿,以作防范之效。”赵策英沉吟着,摆手道。
  
  “陛下圣明!”
  
  顾廷烨、王韶二人,齐齐一礼。
  
  “陛下圣明!”
  
  文武大臣,皆是一礼。
  
  赵策英抚膝,连连点头,并不经意的瞥了一眼工部郎中苏轼。
  
  粮草已就位,十万大军已就位,布局已就位,笔杆子已就位
  
  就差大胜了呀!
  
  自五代十国以来,交趾便渐渐脱离了中原正统的统治,就连太宗皇帝南下亦是惨败。
  
  如今,若是大败交趾,乃至于统治了交趾
  
  起码也得是“小太宗”吧?
  
  汴京,文德殿。
  
  文武百官,有序班列。
  
  丹陛之上,长案横陈,却并未有人。
  
  其下,陛坫。
  
  大相公江昭垂手肃立,一人面向百官。
  
  这是真正的一人之下的视角!
  
  其脚边,立着一根小板凳,景王赵伸掬着蜜水,小口啜饮。
  
  大殿上下,一片沉寂。
  
  “陛下统兵在外,命江某暂总天下庶政,百官有事,即可上言。”
  
  江昭垂手,平和向下注目:“若有军政,司农、督粮庶政,可先行陈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